蔣亶文
當我們進入《城市筆記》這本書,我們面對的是一扇扇門。這些門都是敞開的,在這些門的背后,作者吳亮用文字構造的城市景觀裝飾著也許常人不會關照的事實,這事實便是城市人的心態以及他們的文化傾向。城市分工的日趨精密,城市人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和城市本身越來越具備的完善設施,導致了今天的城市人缺乏耐心、陷入孤獨,除去專業沒有其他印證自己能力的方法,依靠幻覺才能想象奇遇,到處充斥著謎語而答案又俯拾即是。其實,《城市筆記》也正是這樣一本提供線索的書,只是它并不設謎。
這是一本有趣的書,一本關于城市其實是關于城市人的書,是把一座城市當成一本書來閱讀的書,建筑這座城市的是文字,是依賴文字的直覺,是體會各種城市生活的經驗,雖然這經驗的真實性僅僅存在于作者當時的感受。這本十四萬字的書,匯集了印象、推斷和批判,“它源于一次街頭散步”,和作者擦肩而過的人流喚起他的敏感和猜測的企圖。他是一個獨自面對窗外街景變化多端的人,是一個善于把瞬間的生活感受進行無限放大的人,甚至是一個懷念田園風光的人,但同時又不愿放棄城市提供的保障的人。
這本書的有趣,還在于它的敘述方式,經常借他人之口以求沖淡其學術性,很多的場景仿佛一次客廳中的閑聊以及來自電話的問候,一切觀點往往很難確定,展示生活的細節但又不去努力把握這些細節共有的特征,如果城市被陽光覆蓋,這本書也只裸露陽光映照的每塊巖石。
閱讀這本書是一次輕松的散步,路邊的風和樹上的葉子都雕刻著作者曾經駐足的想象,也許這種想象并非穿越城市的路標。他把你引入城市的每個場所,一群群變換著面具的城市人在不同的場合進行不同的動作,如果這算表演,那么城市本身也便是一出巨大的環境戲劇。有時,作者還會把你引到一個陌生人面前,你們操著同樣的詞語開始對話,于是你們的感覺交流了,而心靈仍在一側默默地旁觀。
這本書可以從任何一章讀起,雖然它分為“生活”、“心態”和“文化”三個部份。你合上書或者把它攤放在孤燈、月光還有太陽的陰影下,但在你的身外,城市繼續一如既往地擁有書中的特色。一本書構造起城市,這本身就是一種神話,但事實上今天的城市又有哪個角落是不能被文字或圖像來概括的呢?除去城市人的心靈。心靈深深地隱藏在城市紛繁復雜的表象背后,有時甚至被生活沖淡顯得麻木。城市人的感官因為接受太多的刺激反而遲鈍起來,很少再有來自心靈的呼喚飄滿淡藍色的天空。他們生活在城市里,卻遺忘或者忽略了城市引起的他們自身的變化,一旦清醒又立即被迷惘籠罩。他們實在知道的太多,于是就再也沒有空閑來對自身的了解進行冒險,他們總是把對自己的了解建立在別人的觀察上,于是所有人都把他人當成了鏡子。
最好的鏡子無疑是文學和藝術,城市誕生了它們,它們使城市永久地占據著人們的記憶。作為藝評家的作者,在這本書里用近三分之一的筆墨探討了今日的藝術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一方面是大眾的需要,一方面是少數人的自我陶醉。少數無須服從多數,這是多元化生活的規律,也是城市人彼此不以為然的產物。在這個世界里,文字顯得不重要了,文字具有一種虛擬性,圖像和音樂無可比擬的真實效果滿足了今天的城市人對日益變化多端的生活的把握欲,因為無論何時何地人總要明明白白的生活。
在這本印數僅一千冊的書里,作者真誠地袒露心聲,同時把心聲混入城市的合唱。如果讀完這本書不去深刻地自問,那么我們誰都可以把它當成是作者放大嗓門的內心獨白,最終被作者所迷戀的城市所湮沒。
(《城市筆記》,吳亮著,浙江文藝出版社一九九○年十月第一版,2.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