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謙
《通貨膨脹——人民的災難》歷史地記錄了中國改革以來,特別是一九八七年后達到高潮的“中國要不要實行通貨膨脹”的論戰過程。
楊培新教授研究通貨膨脹已有四十七年歷史。在近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中,他始終高舉反通貨膨脹的大旗。在四十年代,他就利用新聞和專欄文章,公開揭露國民黨政府蓄意制造通貨膨脹、搜刮民脂民膏中飽私囊的罪惡行徑。一九四七年他出版了《中國通貨膨脹論》一書,根據事實和數據預測國民黨的法幣即將崩潰。一九六二年他寫成《舊中國的通貨膨脹》一書,以翔實的史料和犀利的筆鋒,深刻地分析了舊中國通貨膨脹的形成、發展和后果,真實地記載了舊中國通貨膨脹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新中國成立后,楊培新教授在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南漢宸同志的領導下,參加了制止國民黨遺留下來的通貨膨脹的斗爭,之后他在金融戰線上工作了三十三年。一九五0年三月的統一財經工作、穩定幣值,一九五五年的換發新人民幣,六十年代的制止通貨膨脹等,他都親身經歷并為之做出了貢獻。一九七九年以來,楊培新教授作為經濟學家和金融學家又滿腔熱情地投身于這場偉大的改革洪流之中。在改革與通貨膨脹關系的問題上,十多年來,在理論上和實踐中一直困擾著中國。改革是不是必然帶來通貨膨脹,中國的發展是不是必須依靠通貨膨脹成為理論界爭論的兩個焦點。在一個不算短的時期內,主張中國實行通貨膨脹的觀點曾很盛行,并且事實上一定程度地影響了高層領導的決策,特別是在一九八七年前后這種觀點占了上風,導致了新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程度最深的一輪通貨膨脹。楊培新教授以他淵博的學識和特有的制止通貨膨脹斗爭的經驗,旗幟鮮明地投入了反對通貨膨脹的斗爭,對控制通貨膨脹的蔓延,進行治理整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本書收錄的文章就是他在這一過程中寫成的。書中的篇章真實地記錄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以來通貨膨脹的起伏軌跡;生動地再現了在這場通貨膨脹論戰中各種觀點和主張的交鋒;坦誠地表達了作者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判斷和政策建議,其中既有對通貨膨脹現象的準確描述,也有對通貨膨脹原因的深刻剖析,還有對各種政策措施實施效果的客觀評價,更有切合時宜的對策建議。該書既全面系統地反映了他在改革中反對通貨膨脹的觀點,又是這一時期理論界通貨膨脹大論戰中一面歷史的鏡子。
通讀全書,收獲甚豐,尤以下面幾點啟示為重。
1.通貨膨脹不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特有產物,社會主義國家對此必須高度警覺。長期以來,我們為了宣傳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而把通貨膨脹看成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經濟現象。楊培新教授這本書論著的一個基本結論就是社會主義國家同樣可能出現通貨膨脹,社會主義必須過好通貨膨脹關。實際上,通貨膨脹是與貨幣信用制度相連,而不是由社會經濟制度決定的。不同的社會制度可以使通貨膨脹的起因不同,例如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緩解其基本經濟矛盾和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維持就業和需求水平,維護現存的資本主義制度,有時有目的地實行通貨膨脹政策;而社會主義國家則往往為了加快經濟建設速度,急于求成的沖動再加上不負具體經濟責任的體制,不自覺地發生通貨膨脹。然而各國通貨膨脹的危害卻基本相同,首當其沖的受害者都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青年學生、機關干部等人民大眾。通貨膨脹最終必將破壞生產、流通、分配、消費諸領域的正常經濟秩序,危及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進行,打擊儲蓄、削弱供給,造成社會總供求在總量上和結構上的失衡。因此通貨膨脹不能真正促進經濟發展,而只能給人民帶來嚴重的災難。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從而對通貨膨脹保持高度警惕,主動防止通貨膨脹的發生或蔓延,對于在信用貨幣制度下自覺地維護貨幣流通的正常秩序是很有必要的。
2.在中國的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無論何時何因都不能采用通貨膨脹政策。從各國的經驗教訓來看,通貨膨脹只有在需求不足特別是投資需求不足時才有啟動閑置生產要素,刺激經濟增長的作用。即便如此,其作用也是短暫的,只有不斷提高通貨膨脹率才能維持其刺激性,其結果加劇了通貨膨脹的烈度與長度,使其對經濟的破壞力隨之加大,最終演變為惡性通貨膨脹與經濟停滯并存,七十年代西方發生“滯脹”的重要原因即在于此。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生活在低收入水平上的廣大人民對于通貨膨脹的承受能力是很有限的,當價格體系不合理和市場機制不完善時,經濟體系對于通貨膨脹的消化能力大大下降,因此,通貨膨脹不適合中國國情。我們在指導思想上應該堅決消除任何搞通貨膨脹的念頭,“溫和的”“適度的”通貨膨脹也不適宜于中國,特別是在沒有徹底克服現有體制弊端和建立起強有力的內外約束機制時,通貨膨脹往往具有加速度的慣性,一發而不可收拾。
3.通貨膨脹不是改革的幫手,而是改革的大敵。在改革的進程中,各項措施的出臺都有賴于穩定的貨幣環境,而通貨膨賬恰恰破壞了這一基本條件,使已經進行的改革不能取得預期效果,尚待實行的改革難以邁步。因此,我們必須端正指導思想,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在穩定中求發展,在穩定中搞改革。這樣,我們的發展才能更有實效,我們的改革才能要加順利。
4.治理通貨膨脹既需要決心和勇氣,也需要毅力和耐心。對于通貨膨脹,首先應該防微杜漸,一旦出現通貨膨脹的苗頭就應該不失時機地加以制止,防止泛濫成惡性通貨膨脹。治理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不可能在一片歌舞升平中完成,往往需要經歷一個痛苦的過程。由于傳導過程的緩慢和調整的時滯效應,與通貨膨脹的初發期的暫時繁榮正相反,制止通貨膨脹的初始反應往往是短期衰退,這也許是治療通貨膨脹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副作用。對此,可以采用類似“軟著陸”的方式盡量減輕損失,但卻不能“心慈手軟”,中止治療而使前功盡棄,通貨膨脹死灰復燃會造成更大的損失,還為將來的制止增大難度。治理通貨膨脹是一項艱苦復雜的綜合工程,單純依靠收緊銀根難以奏效,需要各方面措施協調配合,特別是金融體制、財政體制、投資體制、企業體制的改革必須配套。只要我們堅持穩定通貨的政策,在搞活市場、搞活企業、搞活投資上下功夫,堅持改革,堅持調整,中國的經濟必將甩掉通貨膨脹的困擾,走上穩定發展的健康軌道。
(《通貨膨脹——人民的災難》,楊培新著,中國經濟出版社一九九○年十二月版,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