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鳴
“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經”。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法律逐步走進人們的生活,法治精神像雨露一樣滋潤著世世代代盼清官的平民百姓。人們的法律意識開始覺醒。
在人們眼里,法律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手段,法律與個人的幸福息息相關。
打官司,歷來是中國人忌諱的一個字眼。
在傳統的中國人的觀念中,“清清白白地做人,老老實實地做事”幾乎是平民百姓最高的做人準則,而進沒進過法院似乎是對“清白”與“老實”的最終界定。“一輩子沒進過法院”成為一個人一生最大的榮耀。
幾千年來,對于人們的財產、田土、婚姻等民事糾紛,傳統中國總是一味地進行壓制、調解、和息,爭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萬不得已時則以刑法處理。浙江蕭山《朱氏宗譜》就告誡子孫:“居家戒爭訟,如族中因口角細故及財帛田產至起爭端,妄欲涉訟者,家法必先稟明本房房長處理,或公議是非,令其和息。”族規家法調節著人們的生活,法律在實際生活和人們的心目中處于次要地位。一代又一代的平民百姓把“黑臉包公”尊為偶像,奉為神明,呼喚和盼望著生活中出現一個又一個“青天大老爺”為自己主持公道。
“解放了,天亮了”。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開始了建設人民法制大廈的工程。我們有了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然而在一個沒有法制傳統,經濟文化極其落后的國度里,人們不僅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識,更不懂得訴訟程序,根本不知道怎樣依法保護自身的權利。當極左路線橫行時,以言整人、因人廢言的現實無情地嘲笑了憲法的有關規定,人格被侮辱、尊嚴被踐踏,一切法律都被個人的意志所代替。憲法不僅保護不了全國人大莊嚴選舉出來的國家主席,也保護不了掏糞工人出身的全國人大代表,更保護不了無數個普通的共和國公民。
直到那場浩劫結束后,整個民族在痛苦的反思中才真正開始認識法制建設對于一個圖求現代化發展的社會有著何等重要的涵義和意義。伴隨著經濟改革的時代潮流,民主與法制,連同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一起被提到現代化的重要議程,成為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中國青年共同關心的政治課題。
1979年,癱瘓多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建立了。僅1979年至1985年就有600多項法律與行政法規、600多項地方性法規出臺。尤其是像婚姻法、繼承法、著作權法等一批重要的民事法律的建立,一個以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為中心的民事法律體系基本形成,公民的人身權利缺乏法律保障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正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許多人開始懂得,法律不只是管殺人越貨的事,不再只是一種單純的懲罰手段,它和每一個人的幸福息息相關。上海一長途汽車提前發車,致使一名旅客因漏乘未能按時上班被扣發獎金。過去,乘客往往會自認倒霉。如今,這名乘客卻將此事訴諸法律,法院據理查明,認定汽車司機違約(應定點發車),依法判決被告人賠償受害人損失。
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權益、依法辦事,這是公民法律意識增強的必然結果。過去,人們家庭有了矛盾或鄰里糾紛,不是到領導那里去哭訴,就是吵著鬧著讓組織出面,更甚者便是大打出手,武力解決。現在不同了,愛打官司的人多起來。一張狀紙遞到法庭,公堂裁斷是非,省得清官難斷家務事,也犯不著還得請客送禮走后門。據最高人民法院統計:從1985年到1990年9月,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試行)》及其它民事法律,共審結一審民事案件746.3萬多件,民事上訴案件46.6萬多件,處理簡易民事糾紛101.5萬多件。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正以每年21%的遞增速度大幅度增長。越來越多的公民和法人在自己的正當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不再緘默不語,自認倒霉,而是勇敢地走進法院大門,打官司去,向法律尋求公正。
法律是人民生活的保護神,社會生活的調解器。誰掌握了法律,誰就擁有生活的自由,誰就擁有人的尊嚴和價值。法學家們的理論已經成為當代中國公民的共識。
民告官,一紙書狀改寫了官民不同堂的歷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988年8月,浙江省蒼南縣61歲的農民包鄭照指控縣政府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要求賠償經濟損失。盡管包老漢捧著竹制水煙筒,領著全家6口人登上原告席之前,全家人哭成一團;盡管在法庭上包老漢神情木然,在他的潛意識中還有點“怕”,但一個農民老漢能提起以縣政府為被告的行政訴訟,不能不說明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中國農民覺悟了。
10年,甚至10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也許算不得什么;然而,20世紀80年代的10年,對于普通的中國人來說,不單打破了“民不可告官”的千年禁忌,以一紙書狀改寫了官民不同堂的歷史;而且“民告官”的千年夢想終于從戲劇舞臺進入了現實生活,人們再也不用到古裝戲里發泄積怨,尋求解脫了,官民對簿公堂的“好戲”在現實生活中有聲有色地上演了。公民、法人和其它社會組織只要認為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權益,就可以邁進公堂,把行政機關推上被告席。
1988年12月,與江蘇省溧陽機械廠有一筆債務糾紛的遼寧輕質建材廠,被遼寧省人民政府撤銷,溧陽機械廠向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了以遼寧省人民政府為被告的訴訟。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不僅受理了外省法人控告本省人民政府的訴訟,而且向省長李長春發了傳票,通知他到庭應訴。李省長因參加全國人大七屆二次會議未能到庭,但他委托副省長陳素芝全權處理此事。結果遼寧省人民政府敗訴。
1因債務糾紛,省轄市的中級人民法院向在職的省長發傳票,這一舉動在中國實在是一個奇跡,它實實在在地向人民宣告,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各級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機構,大小官員都是人民的公仆。不管官有多大,政府的級別有多高,法律面前無級別,這標志著一種歷史的進步。
1989年9月10日的《法制日報》,以《庶民打官司告倒交通部》的長篇通訊,介紹了北京市民朱增榮等因房屋買賣糾紛呈狀法院“告倒”交通部的經過,這個事實再次告訴人們,民可告官,民也能勝官,那種投訴無門、不可告官的歷史結束了。
1990年12月,湖南省衡東縣中學教師胡金華,向衡陽市中級人民法院起訴衡東縣人民政府,告它“違法攤派”,一時轟動了整個縣城。1991年3月21日,市法院行政庭公開審理此案,法庭辯論異常激烈。盡管衡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原告敗訴,胡金華不服繼續上訴,法院正在進行二審,但被告在訴訟過程中吸取了對方的合理意見,修改了征收水電站建設資金原來規定中的不恰當之處,改變了“行政行為”。用袁柏順律師的話說,從形式上看,是原告敗訴了,但被告在被起訴后改變了行政行為,這實際上是一場勝中有敗、敗中有勝的官司。
中國歷史上原是無所謂“民告官”的,道德既不提倡,法律也不允許。即使少數人告了官,那也是冒著風險;偶爾告贏,也無一不是付出了血的代價。所以,應該看到,在今天雖然“民告官”已經成為公民毋庸置疑的合法權利,已經有人越了雷池,但人們的這一法律觀念仍然是十分薄弱的,官氣十足的為官者一聽見民告官便火冒三丈者也大有人在。就像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任建新在七屆人大二次會議中所說的那樣:“由于這是一項新的訴訟,有些公民和組織對它還不熟悉,不習慣,甚至還不知道運用國家法律賦予的這項權利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有的行政機關不愿出庭應訴,或者不執行法院的判決;有些法院的審判人員也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畏難情緒。”要改變這一狀況,使“民告官”真正成為社會生活的正常程序,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法制建設是經濟改革的護航艦,法律意識是人們參與經濟生活的通行證。
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和企業承包責任制實行以來,人們之間的經濟交往不斷擴大,交往的范圍也越來越廣。尤其是近幾年來迅速發展的個體經濟和鄉鎮企業將千百萬中國人推向了借貸、簽訂合同的經濟生活中。但是,起初,缺乏契約意識,習慣于“口頭協議”、“酒桌成交”、“君子協定”的中國公民,對如何運用經濟合同和技術合同這些法律制度和法律形式十分陌生,他們有的放不下“面子”簽訂協議,以至債務債權關系只憑口頭約定,連一紙票據都沒有;有的隨意簽訂承包合同,很不規范,簽訂合同后或提供與合同不符的貨物,或收到貨物后拖延、拒付貨款,或對所簽合同感到不妥又不與對方協商就單方終止合同的執行;有的則在不了解對方情況之下盲目簽定合同以至受人詐騙。尤其是民間借貸,過去多數是生活型的,借幾百元,上千元,買件高檔生活消費品,一般數額不大。而目前的借貸大多是生產經營性的,為了經商、辦廠籌款等,數額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上百萬。釀成了大量的票據、股票、債券、債務糾紛,企業租賃經營糾紛,技術合同糾紛,以及商標、專利方面侵權糾紛等等,在人民法院的統計報表中,成為中國僅次于婚姻案件的第二大類民事訴訟。
在眾多的糾紛面前,借助以往的行政、命令的手段已經無能為力。生活教會了人們訴諸法律,依靠法律的力量來保護自己的財產和權益免受侵犯。西安市長安縣靈紹鄉農民呂志順與大隊和鄉鎮兩級組織發生土地承包合同糾紛,他抱著試一試的念頭,向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遞上了一紙訴狀,控告兩級組織的一些人撕毀與他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鏟除他種的瓜苗,要求兩級組織賠償損失,請求法院維護他的合法權益。他真的沒曾想到,法院很快受理了他的訴訟,并在查明了事實真相的基礎上判決他勝訴。為此,他高興地逢人便說:“法律偉大,黨的政策不會變。”
事實告訴人們:法律的力量是難以抗拒的,法律是維護人們合法權益的最有效的武器,也是改革開放各項政策真正得以實施的“護航艦”,沒有法律,就沒有政策的效益。經濟改革的運行離不開法律的保證,經濟頭腦與法律意識相輔相成。
1983年9月,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修改《人民法院組織法》,明確規定了各級人民法院要設立經濟審判庭審理經濟糾紛案件,經濟審判工作才名正言順地在中國開展起來。到1985年,中國的各級法院已全部建立了經濟審判庭,從事經濟審判工作的法官目前已達2.4萬多人。
1991年4月,為了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秩序的健康發展,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民事訴訟法(試行)》經過修改補充,又增加了6章65條規定,對眾多當事人進行的共同訴訟作了明確規定,對集體企業、私營企業、中外合資企業的債務關系的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資不抵債時破產還債程序,作了法律界定,增加了一些強制執行的規定。
越來越多的人們愈益深刻地認識到法律在日益活躍的經濟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中國人開始注意在投身商品經濟的海洋中游泳之前,先去領取法律的通行證。
中國人,正在慢慢地學會打官司,中國的法制建設正在一步步邁向新臺階。可以說,在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已經不是無法可依,而是有法可依了。中國在扎扎實實地前進著。雖然從有法可依到依法辦事,還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但應該相信,只要往前走,這個過程總會走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