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勝利
在這次“主人翁問題”討論中,許多作者強調“工人是國營企業的主人”,我以為這實在是一種誤解。眾所周知,個體商店歸個體戶所有,私營企業歸私營企業主所有,外商獨資企業歸外商所有,因為是他們出資辦店建廠,承擔了主人的權利和義務。國營企業的職工并沒有出資辦企業,更不會在企業破產時承擔清償債務的義務,憑什么做國營企業的主人呢?
國營企業的主人應該是全體國民,國家代表全民擁有企業的所有權。正因為如此,國家才設立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來負責財產管理。從企業的分配來看,也是由主人——國家制定工資政策、獎金政策等等。企業如果不按國家政策發放工資獎金,那就要被罰款,廠長要受處分。另外,國家還有專門的審計部門對企業的開支進行審計。這一切都體現著國家是國營企業的主人。工人階級通過黨的領導,通過選舉人民代表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體現了它的政治地位和權利,但并不意味著它是具體某個企業的主人。
國營企業的廠長,是國家委派來管理企業的。《憲法》中要求國營企業通過職代會實行民主管理,這絲毫不意味著企業的主人——國家,將權力做了轉移。
從法律的角度看,企業的主人是誰,這是明白無誤的。為什么伊群等人感到困惑呢?我以為是宣傳片面造成了認識混亂。企業領導人為了調動職工積極性,把他們說成是企業的主人。要知道,《憲法》上從來沒有規定國營企業的工人是企業的主人,只是要求“國營企業和城鄉集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都應當以國家主人翁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勞動”。國營企業的工人如果把自己當成是企業主人,那是對《憲法》條文的誤解。工人之所以應以主人翁態度對待自己的勞動,是因為企業的興衰和他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我建議今后我們的宣傳中,不宜提工人在企業中的主人翁地位和權利,只宜強調國家主人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