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強
據荷蘭皇家醫藥協會主辦的刊物《醫學研究》統計,荷蘭全國每年用無痛苦致死結束生命的已達5000人。
荷蘭無痛苦致死術協會主席利奧·弗里茲教授說,經過多年的爭論后,這種服用大劑量致命藥而死亡的方法已被絕大多數人和醫務工作者所接受。民意測驗的結果表明,有76%的荷蘭人贊成使這種有限制的“仁慈致死”合法化。荷蘭政府正在考慮制定一項法規,允許對一部分患不治之癥而無法忍受的病人在經過家屬和醫生同意之后,實行無痛苦致死術。
這種無痛苦致死術,就是當前國際上風行的“安樂死”。
人有生的權利,但人有沒有死的權利?人在患絕癥后,有沒有選擇安樂死的權利?對于上述問題,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討論、實施。最近有些地方民意測驗表明,英國72%的公民、法國76%的公民、美國68%的公民支持和贊同安樂死。不少國家的有關當局和醫學界都開始接受這一觀點,即肯定一個有行為能力的人拒絕治療的權利,并把這種權利一直推廣到本人成為無行為能力時,可以實現他(她)所表達的愿望。
而且令人吃驚的是安樂死不僅僅停留在口頭討論上,它已經變成了活生生的事實。
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是實踐安樂死的世界第一人。1911年11月25日,是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70周歲誕生紀念日。這一天,拉法格和他的忠實伴侶勞拉(馬克思的第3個女兒)一起到巴黎度了周末,還拜訪了自己的一些老朋友,看了最后一場電影,然后回到家中,當晚夫婦先后注射了氫氰酸毒劑,在臥室里相繼與世長辭。
拉法格在遺書中寫道:“我的身體和精神都還健康,但我不愿意忍受無情的垂暮之年接連奪去我的生活的樂趣,削弱我的體力和智力,耗盡我的精力,摧殘我的意志,使我成為自己和別人的累贅。在這樣的時刻到來之際,我先結束自己的生命。很多年來,我就決定不超過70歲,我確定了自己離開人世的期限,并準備了把我的決定付諸實行的方法:皮下注射氫氰酸。我懷著無限的歡樂死去,深信我為之奮斗了45年的事業終會取得勝利,共產主義萬歲!”
拉法格在遺書中提到,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死是“懷著無限的歡樂”,因而后人將這種無痛苦致死術稱之為“安樂死”。拉法格是安樂死的創始人,然而后邊的安樂死和拉法格的安樂死卻有著原則的不同,拉法格的安樂死是在自己未喪失健康的情況下施行的,而后來者的安樂死是在失去健康、身患絕癥、瀕臨死亡的前提下施行的。這種安樂死的目的在于減輕或終止死亡前的巨大的痛苦,而這種痛苦通常表現為精神和肉體上痛苦的雙重性。
1987年11月的一天,聯邦德國的數百萬居民聚精會神地注視著電視屏幕。電視臺正在播放一個令人心悸的電視紀錄片,一位名叫英格麗的全身癱瘓的姑娘,對著攝像機,在無數電視觀眾面前,用吸管把杯中的氰化物吸吮干凈,在安靜的睡眠中離開了人世。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晚年患了顎癌,曾動過了3次大小手術。他實在無法忍受病痛的折磨,要求醫生盡早結束這種痛苦不堪的生活。他明確表示:“這樣繼續下去是毫無意義的。”舒爾醫生十分理解弗洛伊德的心情,給他注射了嗎啡,第二天午后,他在安詳的睡眠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由于安樂死通常都是在醫生的參與和幫助下進行,因此,在沒有健全的法律制度為其撐腰作主的情況下,醫生往往會卷入一場刑事、民事或道德糾紛中,處于很尷尬的境地。
前不久,美國密執安州發生了一件醫生幫助病人自殺案,54歲的婦女珍妮特忍受不了絕癥帶來的巨大痛苦,求助于病理學家杰克。杰克將他發明的自殺機連接在珍妮特身上,珍妮特按動按鈕,自殺機就自動往她的血管中注射麻醉劑和氯化鉀毒藥,幾分鐘后,珍妮特在平靜中安然死去。而杰克,卻成為輿論的焦點和抨擊的目標。一些人稱杰克是“死亡天使”,“違反醫生道德規范”,“扮演了殺人角色”,有的甚至主張應控告他“有罪”。虧得杰克早有準備,珍妮特的安樂死是在密執安州施行的,而沒有在珍妮特的家鄉俄勒岡州進行。因為在密執安州自殺或為自殺者提供方便是無罪的,而在俄勒岡州則會被判重罪。杰克雖然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卻受到醫學界的譴責,美國醫藥協會主席約翰·林格也認為“醫生決不應該積極參與安樂死之術”。
但,盡管有阻力和挫折,安樂死依然方興未艾,并且在優生學逐漸深入人心、為社會所全盤接受的同時,西方又興起一門醫學新學科,專門研究“死”的學問,稱為“優死學”。“優死學”是近年來在安樂死的討論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所謂優死學,就是研究對接近必然死亡的病人,能否和如何采取科學的干預,使其在精神和肉體上無痛苦地結束生命。1976年,日本東京召開的《優死學國際會議》發表了“優死學宣言”,一些西方國家還討論、提出了優死的條件:一、絕癥病人,治療無望,靠人工支持生命者;二、本人拒絕治療的必然死亡者;三、征得本人和家屬的同意。美國支持安樂死的學者還提出安樂死的三個原則:是不是絕癥病人?是不是人工維持生命?是不是本人愿意安樂死?這三條原則在個別國家如日本等已得到法律部門的有條件的認可。
“優死學”為安樂死提供了理論根據,得到不少人的理解和支持。經民意測驗表明,美、英、法等國有2/3的人相信“優死學”。不過,爭議仍然存在。一些人提出,絕癥和不治均是相對的,隨著科學的進步和醫學的發展,不治之癥會轉化為“有治之癥”,對一些疾病視為絕癥并執行安樂死是不恰當的,是反科學和反人道的。美國《求死》雜志稱,這一問題,“一般老百姓的看法比政界和醫學界更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