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日志
林毓生教授評哈耶克業績,曾給以“精神貴族”之稱。這一雅名,羨煞我輩寒酸。
“貴族”一詞,在傳統上說,并非好字眼。資本主義以反貴族起家,社會主義要反資本主義,也包括反對它的敵人。因此,走社會主義道路好,走資本主義道路也好,反對貴族總是沒錯。因是之故,幾十年來,直至如今,對于看不慣的臭知識分子,尤其是看不慣他們對某些事物看不慣這種態度,摔一頂“貴族態度”的帽子過去,也總是沒錯,而且還是輕焉者也。
“貴族”而冠以“精神”,在今日言,情況稍有不同。眼下物移星換,事無巨細都先要定階級、論出身怕已不行。說“精神貴族”,已成借喻。喻其精神境界之豐富,學識范圍之廣博,駕馭學問之純熟,猶如封建貴族之庋藏多彩,領地廣袤,從仆如云。人們可稱“精神食糧”、“精神財富”,自然也可稱“精神貴族”!
報載一位年輕的流行歌手有成為“精神貴族”的追求,可見“大眾文化”與“貴族態度”并不矛盾。成為了“精神貴族”,只能把流行歌曲唱得更好,更動聽。把“大眾文化”同“貴族態度”截然對立,乃皮相之見。也許只有低劣粗俗的大眾文化可以同精神貴族相對立,因為那里沒有文化內涵,精神追求。上述這位年輕歌手,可貴正在有此追求。我們衷心祝愿他早日在精神上“顯貴”起來。
“精神貴族”未必不是“物質貴族”,但如只做“物質貴族”,則未免有“拜金”之嫌。為了做物質貴族而鄙棄精神貴族,咒罵精神貴族,隨便斥人為“貴族態度”,則更是歪曲了平素一貫高唱的materialism之本義,真正成了“物質至上主義”。而做不到“物質貴族”的,倒不妨專做“精神貴族”。這也許只是阿Q精神,卻實在是中國士人多少年來向望的目標。
以費老為首的幾位中國當代士人,在本期向讀者展示了五位中國傳統“精神貴族”的風貌。今年是“百年熱”。百歲上下的老人,今年可以懷念的特多。他們或為革命斗士,或為學術先進,或為作家詩人,但不論如何,均以精神上的豐富多藏稱,叫他們為“精神貴族”,實不為過。人們或自承正在追求成為精神貴族,或正在痛斥精神貴族,都不該忽略這一份遺產。
傳媒的工作,無非是促進“精神貴族”的產生和增多。我輩編書匠畢生從事文墨生涯,宣揚精神文化,而今日文化上貧乏依舊,不免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