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謙
人類即將進入一個新的世紀。在這個新舊世紀交接的關鍵時期,一個具體而明確的現實問題正擺在我們的面前:大國興衰更替的周期在縮短,人類進步的歷程在加快,一些后起國家正在后來居上,紛紛抓住時機確立自己在國際分工中的有利位置。然而,國家的興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果我們回顧一下近代以來5個多世紀中世界各大國的興亡盛衰史,我們將不難發現一些帶有規律性的內容,并從中找到我國在未來國際競爭中的位置。
大國興衰的歷史透視
在人類進入近代以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世界強國的競爭和更替主要集中在歐洲和北美。
16世紀,科技的進步和軍事的競爭推動著歐洲各國去爭奪強盛的主動權。在1500年以后的150年中,西班牙、葡萄牙由于海上的優勢和對外貿易的發達,一度成為當時的一流強國。到了1648年,荷蘭脫離哈布斯堡王朝而獨立,并且同樣以海上優勢和發達的貿易進入一流強國的行列。
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葉,法國、英國、奧地利、俄國和普魯士等5個主要大國脫穎而出,逐漸主宰了整個歐洲。其中,在18世紀中葉以后,英國由于工業革命的推動和世界經濟中心轉移的影響,以商業貿易、資本市場和海上力量等優勢,一度成為全球性強國,而法國、西班牙、荷蘭、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等傳統歐洲強國卻在競爭中逐漸落伍。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廣泛興起,原來靠掠奪性貿易和殖民擴張而贏得強國地位的時代宣告結束,世界競爭開始有利于既有資源,又善于組織利用新的生產工具和新技術的國家。所以,島國、小國漸漸失去了優勢,代之而起的是地大物博、橫跨大陸的大國。美國日趨強大。沙皇俄國也一度強盛,但好景不長。在此期間,中國正處在內憂外患的多事之秋,難以利用大國優勢實現強盛的目標。
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意大利、日本和德國戰敗,英國和法國等傳統強國的實力再一次被削弱。從此以后直到80年代,美國和原蘇聯一直成為一流強國,爭霸世界。
進入80年代以后,大國興衰的進程呈現出新的態勢:蘇聯解體,美國也出現衰落跡象。與此同時,日本、歐洲共同體和東南亞地區經濟發展迅速,世界競爭體系正向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
大國興衰的一般規律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曾說過:“一流國家在世界事務中的相對地位總是不斷變化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各國國力的增長速度不同;二是技術突破和組織形式的變革可使一國比另一國得到更大的優勢。”
的確,世界大部分強國所追求的目標都具有三重性,即同時要實現三項目標:為國家利益提供軍事安全;滿足人民的經濟需要;保持經濟持續增長。其中,最后一項是至關重要的,沒有這一項,必然會導致一國在更長的時期里出現相對黯淡無光的前景。
經濟發展速度只有建立在技術進步的基礎上,才能更有威力。例如,1500年以后問世的帆動力和大西洋貿易的繁榮,就使歐洲各國受益不同。同樣,后來開發的蒸汽動力及其所依賴的煤炭和金屬資源,也大大增強了一些國家的經濟實力。在當代,科學技術對國家興衰的影響更是毋庸置疑的,50年代,西德的崛起靠科學技術,60年代,日本的起飛同樣有賴于科技和教育的大發展。
世界經濟中心的轉移情況,對大國興衰的影響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這種轉移必然導致各國綜合經濟力量和國際地位的變更。從歷史上看,16世紀以后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逐漸移向大西洋和西北歐,最終導致了威尼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衰弱,導致了西班牙、荷蘭等以前的一流強國淪為二流強國,而法國、英國、俄國、奧地利和普魯士應運而起,成為經濟強國。19世紀末的幾十年中,世界工業中心又由西歐慢慢移向其他地區,經濟力量發生轉移,導致了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支配地位和美國的崛起。
爭取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同樣是關乎一國興衰的重要因素。例如,在1815年以后的100年中,歐洲各國把發展經濟,增強各自的實力放在首位,長期的聯盟戰爭幾乎完全絕跡,歐洲形成了戰略均勢。這種相對穩定的國際形勢,不僅有利于英國壟斷以蒸汽機為動力的工業生產,而且還使得英國這個在海軍力量、殖民地和商業貿易等方面的全球強國發展到了頂峰。
一國興衰還取決于國民士氣的狀況和領導者變革意識的強度。當代政治學家漢斯·摩根索曾指出:國民士氣是一國在戰爭或和平年代支持其政府內外政策的決心程度,它滲透在工業、農業、軍事以及外交等一切活動中。那些想增強國力的國家,都首先致力于振奮民族精神和鼓舞國民士氣。與此同時,一國領導者變革意識的強度,特別是在歷史轉折的重要關頭,領導者能否不失時機地為國家指明前進的正確方向,并引導和保護好廣大國民的建設積極性,對國家的發展往往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21世紀:中國的希望
現在,幾乎整個世界都已看到,世紀的鐘擺正擺動到亞太地區。而在亞太地區60年代出現了“日本奇跡”,成為實現現代化的第一個東方國家,70年代是亞洲“四小龍”的騰飛,80年代是亞洲“四小虎”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崛起。90年代,中國能否實現經濟起飛,進而到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這無疑將取決于我們能否把握住我國面臨的發展機遇和特有的優勢。19世紀末本世紀初,美國國務卿約翰·海曾預言:“地中海是昔日的海洋,大西洋是當今的海洋,太平洋則是未來的海洋?!比缃?,這一預言已變為現實。正像500年前世界貿易中心開始從地中海移到大西洋那樣,今天它又正從大西洋移往太平洋。新的世界經濟重心轉移,必將為太平洋沿岸各國帶來新的大發展的機遇。正因此,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人稱21世紀是“亞洲世紀”、“東亞世紀”。中國是亞洲太平洋沿岸最大的國家,具有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和廣闊的市場,隨著世界經濟中心移向亞太地區,中國完全能夠以自己的優勢從太平洋世紀的到來中獲得更多的利益,真正像美國人所說的那樣,成為“亞洲的經濟巨人”。最近,已有資料表明,世界各地的資金正在大量投向中國大陸。對此,西歐有些觀察家稱:“今天中國大陸的經濟改革所展現的遠景及強大吸引力,不是其他新生投資區如東歐等所能比擬的?!边@是中國贏得21世紀的第一個關鍵因素。
目前的國際形勢對我們十分有利。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崩潰,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國際力量對比正向西方傾斜,并出現了“東西合流”的趨勢。但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在經濟領域的競爭和磨擦也日趨激烈,西方國家間的矛盾正取代東西矛盾而成為國際關系中的主要矛盾。而且,蘇聯解體后,為應付獨聯體的動蕩,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難以脫身東顧。實際上,各國都在加緊調整國家戰略重點,紛紛提出變“政治第一”為“經濟第一”。這說明,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世界大戰一時打不起來。以地區而論,歐洲已變得最不穩定,亞洲特別是東亞卻相對平穩。而且,我國同周邊國家的關系普遍得到改善,使我國得到了一個空前良好的周邊環境。盡管從地緣政治角度看,我國在客觀上也有不利因素,比如全世界最大的15支軍隊有10支在亞洲,東盟國家近年來也出現過加緊購買武器現象,但總的趨勢是“戰場變為市場”,周邊國家和地區都在把致力于尋求本國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置于首要位置。這些無疑是我國90年代經濟起飛的良好外部條件。
再從科技進步和增長速度來看。自從1979年改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的戰略思想之后,我國全民的科技意識不斷增強,科技事業發展很快。據統計,至1991年末,我國全民所有制企事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已達2412.8萬人,其中從事自然科學的技術人員有1100萬人。全國縣以上全民所有制獨立研究開發機構有5466個,高等院校下屬的科研機構有2450個,大中企業下屬的有9525個。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共有230.2萬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共有149。1萬人?,F在的問題主要是科技體制落后,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的渠道還不暢通。如果在90年代進一步加大科技體制改革的步伐,那么科學技術將會煥發出強大的經濟活力。
就發展速度而言,我國主張走既有高的速度又有好的效益和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路子。隨著我國全方位改革開放局面的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建立,以及科技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90年代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達到8%,并向9~10%的目標前進,是完全可能的。這樣高的速度是當今世界任何國家所不可比擬的。有人統計過,如果我們仍能保持80年代9%的經濟增長速度,預計到2000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將達到19268億美元,經濟總量的世界排位將列居第三位。按2000年全國人口13億預計,屆時我國人均生產總值將為1482美元。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的大國,要徹底擺脫一個半世紀以來“落后挨打”的境地,就必須長期致力于發展經濟,提高科技實力和國民文化素質,逐步邁入經濟強國行列,舍此別無捷徑可選擇。無論中國將來經濟實力多么強大,中國也不會稱霸,這同樣也是中國的選擇。所以,最近西方一些人士基于某種政治目的所鼓噪的“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填補真空論”等論調是毫無根據的。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