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禾
《讀書》第四期有朱維錚先生論辜鴻銘一文,對于這位學貫中西的怪才,朱文于考辨生平和析言其文化保守主義旨趣之外,揭言“歷史的誤解”,是實在的話。其中說到所謂“回憶”文字究竟“有多少值得歷史研究者征信”,尤為針砭之言,好讀史者也許會想到,這情形亦如當今世態,正在短缺一樣頗要緊的東西——信用,不免生出幾分悵觸。
不過,朱文似猶存可議之處。譬如關于辜鴻銘的“復辟派”問題,朱先生說是“陳獨秀、蔡元培、胡適將他釘死在復辟論的中心位置”,其實,陳、蔡、胡講的當屬事實,盡管辜鴻銘的保守并非全緣于此人在政治上的保皇,還有別的意識取向,但說他是復辟派正無甚不確,根據之一,就有朱文所引羅家倫的回憶語。另外的根據也多,如馮友蘭先生回憶。(《三松堂自序》)
又,朱文在說到陳獨秀、蔡元培、胡適對辜氏的評騭產生廣泛影響后指出,“傅斯年、羅家倫等主辦的《新潮》,很快對出版《東方雜志》的商務印書館發出指責,……嚇得重實利的商務印書館老板們趕快用撤換《東方雜志》主編的手段,以圖保住他們最大的讀者市場?!贝颂?,“嚇”字不確。為什么?因為,一,商務印書館擬改革原有雜志的面貌,是在一九一八年末,而羅家倫在《新潮》上發表《今日中國之雜志界》,抨擊商務幾種雜志,是在一九一九年四月,據《張元濟年譜》載,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張元濟與高夢旦等議事,談到“新文化運動高漲,商務各雜志內容陳舊,銷數逐年減少,為求出路,先生多次與同人商議”。二,商務的改革和向新文化思潮靠攏,多緣于主持人張元濟的開明方針,他曾于一九一八年夏兩次到北京,同北京大學蔡元培、陳獨秀、馬幼漁、胡適、沈尹默等人座談,謀求改進商務的出版。這其中固然有適應潮流、保住讀者市場的考慮,卻也決非是羅家倫的文章嚇出來的變化?!稏|方雜志》主編易人,自然出于商務印書館改變自我形象的考慮(《小說月報》、《婦女雜志》等亦先后改組),詮詁卻也難以朱文所謂“重實利”三字盡之?!拔逅摹鼻昂?,作為國內出版重鎮的商務印書館能夠不因循故步,也許還應訴因于商務主持人張元濟等人的開明姿態。
說到“實利”,怕是出版家最牽掛亦難言的事情,商人重利自古已然,否則為慈善家矣。怕出書之商尤須圖利而不忘義才好,既能保其生存、發展,又植功于社會文化教育,庶幾兩安。所以商務老板還不僅是“重實利”才如此那般的。例子很多,如建立公共圖書館、開辦學校,收集和出版古籍等等,張元濟為此還遭到來自部分股東的壓力。實際上,對于某些人來說,“圖利”存在著自己給出的某種限制,亦即第四期《讀書》“說讀書”某文所舉羅素“開明的自私自利”云云,對于“自利”這種似乎不大光彩的字眼兒,“開明”提供了使其變得合理的支持。
《張元濟年譜》某條記,張氏曾訪辜鴻銘準備為他出文集,不知道后來刊行否,但從張氏多年的努力看,處于新舊思想,現代與傳統沖突激蕩的時代,他始終不以此廢彼,恪守道并行而不背的宗旨,他的氣象,一生盡于“開明”二字。這樣的人實在不多,這樣的出版家或思想家也不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