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一期《中國青年》雜志付印,我們全體編輯就像交作業的學生一樣,不安地等待著判分。這期雜志能不能給朋友們一絲幫助?朋友們會以怎樣的眼光來閱讀它,評價它?真的,我們誠惶誠恐。
本期作業我們是這樣做的:首先,我們和青年朋友探討一下《信息高速公路,中國怎么辦》的問題。我們的確應該時常抬頭回顧,看看世界到底在發生著什么。在我們為地球即將出現重大變化驚嘆、焦慮的時候,聽一聽中國科學家的冷靜的分析也許頗有益處。
只要不甘心永遠落后,我們就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當務之急是深化改革。今年的改革攻堅戰究竟戰況如何,30多歲的總經濟師邱曉華先生持謹慎樂觀看法,認為《改革攻堅,靜悄悄成效初顯》。文章權威數字較多,可能稍顯枯燥,不過若肯沉下心來讀一讀,會對你周圍發生的事情加深理解的。
改革也好,發展也好,穩定也好,都離不開黨的領導。執政黨黨風如何,實在是生死悠關,國脈所系。《太原有個賈鴻鳴》恰好為此作了一個注腳。山西省新聞出版局局長賈鴻鳴就像一面鏡子,照得老百姓挺直腰桿,心明眼亮,照得那些尸位素餐甚至以權謀私的人心驚肉跳,無地自容。怎樣保證“賈鴻鳴們”層出不窮,“李效時們”斬草除根,看來全黨和全國人民還要再作努力。
黨風問題絕不是孤立的。在社會轉型時期,1日有的一套制約監督機制、道德觀念受到沖擊乃至崩潰,而新的一套機制和觀念尚未健全,社會中出現種種道德失范的行為并不奇怪。奇怪的倒是有些人私欲過度膨脹,踐踏社會公德,反而用漂亮的外套把自己打扮得天使一般。那好,我們就來個《反“反道德思潮”》,把那漂亮的外套一一剝落,看看里面包的什么貨色。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邵道生先生則大喝一聲:《做人,不能太滑》!
見利忘義,良知淪喪,最大的受害者是青年,是孩子。凡是沾人味的人,讀了《悲劇!7歲女童被生母暴虐致死》都不會無動于衷。如此父母,禽獸不如,女
童何辜,遭此荼毒!殘害小錦蓮的兇手已經伏法,我們的心仍難平靜。盡管這樣可怕的事例實屬罕見,但全國各地漠視青少年權益,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現象比比皆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遠未營造成功。本刊打算繼“保護明天行動”之后,設立“青少年權益保護崗”。希望各地團組織和青年朋友密切配合,發現情況,立即通知我們。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辦團刊,《中國青年》編輯部感到壓力很大。沒別的,只有迎難而上,用我們的赤誠去貼近生活,擁抱青年。唯有此,我們才能對得起咱們的國家,對得起咱們的青年,對得起自己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