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指尖上的新世界
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的傳媒正在熱情地向人們描述著一個奇妙的未來。
當人們走進這個并不遙遠的未來世界時,一切絢麗多采、似乎不可思議的事情將隨著你的10個指尖輕輕地運動而發生。那時,企業家可以坐在辦公室中隨時掌握有關的商業行情,迅速與遠在天邊的貿易伙伴進行“面對面”的商談,并可立即簽訂合同;科學家可以詳細了解到世界各國的同行幾個小時前甚至幾分鐘前剛剛取得的研究成果,許多人可以不離開自己的家門卻同時“親臨”一個試驗室進行復雜的科研;如你想購買一種新的產品,可以坐在家中從屏幕上看到這種產品的形狀,并讓它自動演示其功能和使用方法,如果你滿意,便指示商店將它送到你的家中;喜歡時裝的女士可以在屏幕上把各種款式的時裝穿在自己身上,找到最滿意的一件時定格后連同自己的身材尺寸通過計算機傳到時裝公司,幾天后,時裝公司就會把做好的衣服送到你的手中;人們可以在家中辦公,工人可以在家中操作機器,而不必每天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浪費寶貴的時間;那時人們將更加重視教育,但是你不用為進不了某個學院而苦惱,因為你可以在自己的屏幕上看到最優秀的教師為你講課;如果有誰患了病,而治療這種病的專家在很遠的另外一個國家,沒關系,可以請他出現在屏幕上,他也會在自己的辦公桌前看到患者的一切,這樣,他同患者所在醫院的醫生便可進行會診。
遠遠不止這些。那時,人類的文化財富將真正供人們共同享用,你可以在屏幕上閱讀到以前無緣見到的珍貴文件、書籍、錄音和影像資料,那些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館中的藝術珍品將會隨你意愿出現在你的眼前;如果你喜歡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可以在屏幕上閱讀他的小說和劇本,也可將北京人藝著名藝術家們演出老舍作品的話劇錄像帶調出來在屏幕的一角同時觀看;你可以隨時從電視臺選擇你想看的影片,如同你擁有一座世界電影資料館;你不必再為訂閱什么樣的報刊而操心,因為每天早晨只要你選擇一下要了解的新聞類別,全世界各通訊社發出的新聞就會出現在屏幕上;你可以參與電視臺的節目制作;可以選擇電子游戲并進行修改讓自己進入其中成為一個角色……
這些仍然不是全部,似乎只要我們動動腦筋想想生活還應有什么樣的變化,在這個未來的世界中都可以得到解決。而這一切的發生,你所要做的只是用10個指尖輕輕地敲擊你的計算機終端的鍵盤。這就是人們描繪的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的人類生活景象。
NII計劃:引人矚目的
信息高速公路
美國副總統戈爾早在當參議員時,就倡導電子通訊網絡的建設,其內容并不復雜,即通過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聯合發展,形成全國及全世界的電子通訊網絡,將每一個人連在一起,為人們提供可以想像出的任何電子通信服務。這個網絡四通八達,如同交通網絡一樣直通每一個企業、學校、醫院、娛樂設施及所有的家庭。戈爾的父親是美國當年修建交通高速公路的首倡者,于是戈爾將“高速公路”這一詞匯形象地用在他所倡導的信息網絡上,“信息高速公路”的提法因此而生。
信息時代的最有力的信息交流工具是計算機,但是目前計算機之間的信息流通主要依靠二進制數據在電話線中傳輸,由于技術上的原因,這一傳輸速度、容量和效率無法提高,路徑狹窄,如汽車剛出現時的羊腸小道。而未來的信息高速公路則以光導纖維纜作為“路面”,數據經過壓縮后,能以千倍的速度進行傳輸,典型的一條光導纖維纜直徑不足1.3厘米,其中含有32根頭發絲般的玻璃纖維絲,在現在技術條件下,每一條光導纖維能同時輸送5000個頻道的圖像信號和50萬路電話語音信號,它可將聲音、圖像、文字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持下高速傳輸,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革命性的改變。
克林頓在總統競選演說中多次提到光纖通訊網的建設,1993年克林頓就任美國總統不久,就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在1993年2月22日發表的政府文件《為了美國經濟增長的技術——建造經濟實力增長的新方向》中,有關信息高速公路的內容成為重要的部分。同年9月,美國宣布了由戈爾副總統主持制定的《國家信息基礎結構:行動計劃》,簡稱NII計劃。這一計劃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置于美國技術政策和產業政策的核心地位,作為重振美國經濟、提高國際競爭力、加速美國經濟與社會向信息化邁進的重大戰略決策。對于克林頓政府來說,這一計劃與肯尼迪總統時期的航天計劃一樣重要。
在美國提出這一計劃之后,1993年12月,歐共體委員會公布了得洛爾的白皮書,建議開發歐洲信息網基礎設施的龐大項目;1994年1月,日本政府公布了一系列措施,以促進電子高速公路的發展;同年2月,法國總統密特朗召開內閣會議,提出了法國“信息高速公路”的報告;英國、德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也紛紛制定了自己的計劃,韓國、新加坡等國也不甘落后,籌備資金準備加以實施。發達國家的“信息高速公路”熱立刻達到高溫狀態。
信息高速公路之所以形成熱潮,除了它將改變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這一誘人的前景之外,巨大的經濟利益無疑是根本的動力。據估算,到本世紀末,美國信息高速公路大約有4000億美元的市場,在日本,到2010年僅多媒體就有1萬億美元的市場。隨著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的實施,諸如電話、家用電器、有線電視、計算機等行業將驚喜地面對一個廣闊的新市場。技術轉變的步伐加快,使美國的企業公司看到了自己的優勢,美國的工業界擺脫了80年代末的失敗主義情緒而重新獲得信心。如美國在80年代曾恐懼地應付日本在個人計算機領域的入侵,而在最近,一位計算機行業的人士已開始得意地說:“遠東的大賭徒們習慣于認為,他們需要做的只是給船裝滿廉價產品,然后把它送到這里。現在結果表明,這些東西到這里時已經有點遲了,有點舊了,他們賣這些東西不可能賺錢。”
不是幻想,也不是一日之功
盡管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向人們展示了一個極其令人神往的未來,但是西方一些人士已開始冷靜地看待這一急速升溫的熱潮。美國《華盛頓郵報》4月7日的一篇文章說:“信息高速公路的現實陷于一場空談。”美國大西洋貝爾電話公司原計劃以260億美元購并美國有線電視業巨擘電視通訊公司(TCI),這項規模巨大的交易意義在于它促使其他電話公司和有線電視公司尋找伙伴制定關于信息高速公路的計劃。但是,今年2月,這一令人興奮的計劃失敗,為美國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投下陰影。在資金、技術和規章制度方面,許多問題的解決比人們想像的要復雜得多,一些原本雄心勃勃的公司也開始放慢了速度。比如電信公司原來保證在今年春季開始安裝可以接收500個頻道電視節目的電視機頂箱,但由于技術標準尚未確定,這一計劃已推遲至年底。另外,能否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迅速大發其財,巨大的投資使一些公司因無法得到明確的回答而產生猶豫。如要為美國9500萬家庭全部安裝上能夠相當大量的音頻、數據、傳真和視頻信號的大容量光纖線路,就需2000億美元。
但是,人們已經看到了前景,那些頭腦冷靜的人士也承認:“沒有任何專家認為信息高速公路是不會建成的,只不過認為最初預言這條公路很快會建成的說法是夸大其詞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為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提供了可以看得見的支持,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中的部分工作早已在一些發達國家開始進行,有的已取得了令人驚訝的成果。也許在10年、20年之后,信息高速公路會在一些發達國家首先建成“通車”。而人類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也許在今天已經開始。
中國怎么辦?
似乎只要抬一抬頭,人們就可以看到并不遙遠的未來世界。中國怎么辦?這成了我們很容易提出的問題。在今天還缺乏客觀和詳細的分析、論證的時候,過于悲觀和過于樂觀都是自然的反應。悲觀者認為,在我國,即使是真正意義上的高速公路又有幾條?更何談集高科技之大成的信息高速公路?而樂觀者則認為中國完全有可能以跳躍的方式接近發達國家,因此要立即著手,建設中國的信息高速公路。
而在這一領域的專家既沒有顯得多么興奮,也沒有等閑視之。1993年底,中國科學院基礎科學部為此立項,并由12位科學院院士和有關單位的專家組成了一個40多人的“高速信息網絡專家組”,但目前進行的僅僅是“發展我國高速信息網絡的對策研究”,尚無實質性的計劃。
對于發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必要性已不再有爭議,因為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愿意放棄這一可能會在國民經濟增長中起到50%以上作用的機會。專家們要做的是根據我國國情進行深入的探討。
專家組組長、中科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名譽校長葉培大教授認為:我國在技術上與世界上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與韓國比也有3至5年的距離。但我們并不是沒有基礎,一些關鍵技術的研究已在進行,我國目前鋪設的光纜已有45000公里,九五規劃將達到20萬公里。韓國有3000公里的光纜就可以在全國轉個圈,我國雖是韓國的十幾倍卻仍然遠遠不夠,這就是我們的國情。所以對于信息高速公路,我們搞是要搞,但不能慌,不能急于求成,否則就會脫離實際。
葉培大教授的話像是一個告誡。美國實施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估計要投入4000億到1萬億美元,中國有多少資金可以明確地投入,這是一個無需探究的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部部長、研究員鄧壽鵬說:中國政府及研究機構對信息高速公路的前景持肯定態度,因為從全球來講,或遲或早都得進入信息時代,我們如不響應,就會在未來的年代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諸多領域吃虧。但是我國無法與發達國家作簡單的比較。中國不僅要建信息高速公路,目前在許多方面都是急待建設的局面。對于許多地區的農民來說,在修建一條道路和架一條電話線兩者之間,恐怕修建道路是第一選擇。我國有1.8億文盲,如何廣泛地使用多媒體終端,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我的觀點是,起而響應,量力而行。
郵電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劉彩認為:客觀地說,NII計劃的提出對美國通信與信息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一計劃是在美國技術與經濟發展水平下提出來的。這一重大戰略決策及其對未來信息社會展示的方向,對我們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但是,由于我國的發展水平和國情與美國差異很大,不加分析地照搬別人的口號和作法并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比如我們討論建不建信息高速公路的問題時,首先面臨的是在這條路上跑什么“車”的問題。我們還沒有足夠規模的信息源、信息庫。中國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需要一個總體的規劃和有步驟的組織實施。
中科院院士、電子部科技咨詢委員會委員羅沛霖認為:沒有必要討論中國在這一項目的發展需要多少時間。發達國家在光纖進入家庭的技術已到了關鍵時刻,從某種意義上說到了唾手可得的地步。而中國在幾十年中還不可能達到。現在我們應定個目標和計劃,準備與世界接軌。我們必須有自己獨立的工作,跟蹤、跟隨這一發展趨勢,可以在小范圍進行實驗,當發達國家實現這一技術時,我們能在幾年內與他們接軌。
盡管專家們的觀點比較接近,但是中國到底應該怎么辦,似乎還沒有得到可以“解渴”的回答。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李衍達教授的觀點也許能夠給我們一點安慰。李衍達教授認為:現在沒有必要爭論什么是高速什么是低速。信息高速公路是一個計劃,也可以說是一個口號。即使沒有“信息高速公路”的提法,信息革命依然會成為改變人類生活的發展趨勢。美國提出這一計劃的目的是多重的,但著眼點是發展經濟,而不僅僅是一個通訊技術問題。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一方面我們要了解自己的國情,同時要看到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因此,我國在信息革命形勢下的國民經濟發展戰略才是首要考慮的問題。信息高速公路的熱潮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機遇,它可以使我國借以走出大量耗費資源、破壞環境的粗放型經濟的老路,根據國情,分階段、逐步地通過發展信息技術促進經濟轉為高技術型,而走上高效發展國民經濟的道路。這一點應作為我國在信息革命形勢下的國民經濟發展戰略。
但是,無論前景多么美妙,對于我們來說,低下頭專注于我們手中的工作還是最重要的事情。只是不要忘記時常抬起頭看看世界上又發生了什么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