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
電腦作為計算機的美稱,名副其實。比如一個知識密集的程序,可以解決通常需要具有一個專家的專業智能才能解決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電腦是“專家”。然而,電腦畢竟是人造的工具,不可能具備人腦的全部功能。但電腦這個“人造的智能工具”的特性,恰恰構成其優勢。因為聰明的發明家,集中人類科學精華,參考人類大腦機能,創造出的電腦,不僅可以模仿人腦某些功能,而且可以集中放大,使之專而精,使電腦的功能超過人腦的局部功能。而對于人類發展來說,成為專家也正是人人追求的目標。過去我們習慣于從杰出人物那里尋找秘方,但杰出人物的杰出過程十分復雜,何不問問電腦如何成為“專家”的呢?電腦并不復雜,相信拆開看看,對如何進一步提高人腦智能,定不會讓我們失望。
馬會不會比人聰明
自1946年第一臺電腦誕生以來,發展迅速,經歷僅40年,跨越了四代。其分代是功能分代,更是貯存文件工藝技術的分代。第一代主要基于真空管,第二代基于晶體管,第三代基于集成電路,第四代基于大集成電路芯片,到1978年,圍繞微處理器形成了單戶的個人電腦,電腦正隨著硬設備的發展而發生根本性改變。
而電腦與人腦實現高級功能的首要條件是一致的——良好的硬設備。
人腦的硬設備特指物質基礎,其中最重要的是脂類。人腦智能的高低首先在于物質基礎的發育狀況。科學研究早已表明,一個人成長到18歲后,腦質才達到成人的平均量1400克。
電腦憑硬件突破而飛速發展對人腦提出的第一個思考是:能否找到一批特殊的食品,使人腦的智能在物質基礎上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盡管“營養配餐”早已被提出,卻尚未被普遍重視形成風氣。如豆類、胡麻油、核桃仁,據說都是智能的最佳食物,可是還沒有在農業和植物中得到足夠重視。據說在一些農村,豆類被廣泛充當牲畜的食料。說個笑話,這樣繼續下去,馬會不會比人聰明?智能食品一定還有很多很多,可是它們是什么呢?絕大多數人知之甚少,這豈不是說,在食品科學和營養科學方面還有許多的事有待我們去做?
而電腦憑硬件突破飛速發展對人腦提出的第二個思考是:人們在對待身體方面的做法有沒有錯誤?比如不吃早點的習慣,很少參加體育鍛煉,有病魔纏身之時才想到生命誠可貴……在開發智力提高人口素質的時代,人們在其最根本的基礎上是否下了功夫?學生的食堂是否達到了最起碼的要求?可以說“熱愛身體”是智能開發的第一口號,提高智能應該從增強體質入手。如果有了這樣的思維,就絕不會有那么多科技人才因弱軀拖累而影響其事業。
電腦“神通”如何令人羨慕?
電腦的神通主要在于數據庫。其功能是收集數據,維護信息,并通過程序作出決策。數據庫可提供的產品是信息。服務過程可能涉及很多數據處理或簡單查詢已存入的信息。可見,數據庫是電腦真正的“腦”。電腦之所以逞強,關鍵在于它具備數據庫開放系統。
其實人腦也有自己的“數據庫”,且比電腦數據庫更為開放更有潛力。電腦充其量只能是人腦數據庫的一個子系統。可是,我們對“人腦數據庫”各層次利用得如何呢?若你想發現自己的身體尚需開發的“新大陸”,有兩條建議你不妨聽一聽:
1.你有時忘記要做的事嗎?可準備一些卡片,隨時記下要做的事,放在桌上或口袋里,必要時“編入”目光空間,你的記憶會像電腦一樣精確。
2.把你的耳朵伸長,把你的眼睛擦亮,把電視和書本打開,訪訪朋友。如果只靠你的大腦本部,閉目塞聽如何能行?只有通過多種渠道給你的大腦輸入、存放大量“程序”和信息,你才會博學、多智、能干。
人腦的“軟件”是什么?
沒有裝入任何程序的電腦稱為“裸機”,裸機無法運行。因此,程序是電腦工作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各種具有一定功能的程序以及一些說明程序的有關資料,都稱為“軟件”。擴充電腦功能,協助電腦維護和操作以實現電腦自動管理的程序系統叫系統軟件。針對電腦特點的合作對象而編制的應用程序叫應用軟件。系統軟件與應用軟件共同構成電腦的軟件系統。軟件又是現實可見的,它可以輸入主機,顯示于屏幕,打印在紙上。
而人腦的“軟件”或“程序”是什么呢?過去對于“思想”“知識”“思維”“心理”,我們總覺得很抽象,無法想像它們的存在,現在通過與電腦對比,我們終于“看到了”智慧在人腦中存在的方式,終于明白“意志”“信念”和“思想”都真實存在,它們不過是一系列特殊的“程序”。
盡管電腦與人腦的程序輸入方式不同,電腦要依賴人腦來建立軟件,而人腦只能靠自身建立自己的軟件。但無論如何,人腦的智慧與電腦的智慧都是一系列的程序。
早有人說過:人也是一臺機器。現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能不能把人看作一臺高級電腦?看作人間沒有超人只有生理人與知識程序的組合?看作只因人們擁有的程序和生理不同才有不同的人生?
盡管一個人不可能“想成為什么,什么就是你”,但是,一個人若裝入什么“程序”,就會是什么人。人的自然程序裝入,不僅要靠讀書,還需要實踐。
如何提高人腦的
“反應”和“自控”?
在運行上,電腦的最大特點是用索引進行選擇和存放。因為大集成電路是電腦貯存器的“腦細胞”,有存放信息的地址,可以寄存信息。雖然電腦選擇“思維”的速度和靈活永遠比不上人腦,但在信息永久性和清晰度上勝過人腦。
電腦運行特征是由操控系統特征決定的。
而對于信息記憶的永久性和清晰度問題正是人腦智能開發的重要問題。我們可以嘗試從電腦的操控和運行來分析提高人腦的自控與反應的途徑。
電腦操控系統可分為鍵盤輸入、算法語言、系統軟件、熟練操作和標準輸出幾方面。其共同特點是規范化和簡明化。這兩項能否引入人腦呢?試想:
A.通常電腦只有“鍵盤輸入命令”一個控作入口,輸入信息是具體的信息,因此,電腦在正常情況下運行準確無誤。
而人腦有眾多個信息窗,進入人腦的信息總是“立體式綜合信息”,反應命令又只能由人腦自己判斷決定,因此復雜化。自然,要反應準確,不可能讓人腦像電腦一樣只留下一只眼睛,并由外界來下命令。人必須利用好每一個信息窗,綜合判斷,按一定原理決策,形成確定的反應命令。
B.算法語言對操作人員與電腦而言,均不可少。因為其職能是將人的思維翻譯為電腦可進行處理的信息。沒有算法語言擔任“翻譯官”,人與電腦的合作不可想像。
人腦的記憶也有一定規律,只有信息以某種特色出現才可能給人腦留下深刻的記憶,形象記憶、聲音記憶往往比抽象記憶來得牢固。因此,講究記憶方式,轉變思維方式,對提高人腦記憶有重要意義。
C.系統軟件可實現電腦自動化管理程序,使更多的非電腦專業的人員能直接上機按人腦語言迅速進行操作。
對人腦而言,經驗與知識,正是“系統軟件”。有了它們,則反應快且少出錯。因此,進行實踐,總結經驗,將許多自然規律裝入人腦,是提高運用能力的有效途徑。
D.標準輸出是電腦提供服務的特征。無論是屏幕顯示,還是打印輸入,電腦的輸出可以忠實于其“思維”內容,絕對準確。
人腦的“輸出”,則主要是表達能力。表達不好,就如電腦打錯了文字一樣。表達是對心理的反應,表達必須有最起碼的原理,有如電腦打印系統程序或顯示系統程序。人只有通過嚴格的訓練,才可能給腦子里裝上敏感而又有效的表達經驗或程序,從而提供高效的輸出。表達差,必然抹煞思維的好成果。
根據以上種種,我們不難明了:電腦雖由人發明,但誰又能說它不是人類之外的尤物呢?它集中的不僅有生物的優點,還有非生物的原理,一臺大電腦無疑比一個普通人更富有使用價值。電腦家族確有自己的客觀優勢,向人腦挑戰不能說沒有。因此,我們若反過來向前人創造的高智慧的電腦借鑒一些有用的經驗,想必也會有益于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