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崇
最近兩年,為了贏得觀眾,獲得高票房,我連續拍《魔窟生死戀》和《陷阱里的婚姻》,都是以二三十年代舊上海為背景的“情節懸念”片或者說是“言情動作”片。也許這是一條成功的“捷徑”,于是乎許多藝術家都到大上海三四十年代中去“淘金”,作品雷同,藝術手法相近,似乎創作的路子越走越狹窄。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電影局滕局長對我提出要求,他說:“你是位有影響的導演,不能老拍三十年代歷史題材,中國銀幕上也不能老是打聲一片,殺聲一片,你應該帶頭拍些表現當代人、反映現代主旋律的影片。”
后來我回到上海,恰碰上話劇《0K、股票》的上演沸沸揚揚,產生了轟動效應,各界一片好評,并將被邀請去臺灣和新加坡作訪問演出。我立即騎著自行車,冒著狂風暴雨,趕到劇場去看戲。沒想到它一下子抓住了我,并深深地打動了我,使我產生了強烈的沖動,一定要據此拍出一部好的喜劇片來!
這出戲的特點是什么
它具有強烈的時代感,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生活的熱點,將1992年夏季以來,在席卷上海的股市狂潮中,市民多病的心理狀態進行了一次大曝光。劇本將818號5戶人家沉在股海中折騰了一大通,酸、甜、苦、辣一大盆,每個人都經歷了人生的一次洗禮。讓觀眾看戲時有種親切感,臺上事,就是你身邊事,臺上的人,就是你身邊的蕓蕓眾生。引起觀眾感情上的強烈共鳴,仿佛照了一次鏡子,做了一回CT。其中的幽默,其中的自嘲,深深地打動著觀眾的心靈。
劇本中沒有什么重大事件和激烈的生死搏斗,而是通過平凡的生活、平凡的小事中見不平凡。所以,這部戲的風格應定為:記實風格的生活喜劇。因此在景的選擇、服裝的處理、道具的布置上必須盡量地貼近生活。尤其是在拍攝一些買賣股票的群眾場面和外景時,我要求用偷拍和搶拍的做法,以創造出一種新聞記實的真實感。
要把握住“平民形象”的血肉脈絡
劇評家認為:劇中男主角阿奈是“重塑了上海人的形象”,是“前所未有過的,嶄新的藝術形象”。阿奈原來只是一個在家怕老婆,在單位怕領導,唯唯諾諾謹小慎微的“小人物”。被下崗后,他在改革的大潮中卷入股市。是時代給他提供了機遇,使他在改革中掙脫了束縛,走出了怪圈,解放了思想,釋放了活力,成為一個全新的“炒股大腕”和企業家。其實,阿奈不過是時代變革的產物,是在改革大潮中應運而生的“平民英雄”,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上海人正在改變“小家子氣”,改變“精明而不高明”的市并氣。這樣的生活原型不少,演員塑造起來并不難,關鍵是要使他充實有血有肉。
女主角陳純,是個善良、溫柔、富有、離了婚的職業中年女性。“寡婦門前是非多”,由于人言可畏,她潔身自好,肯于追求,又不愿鋒芒畢露。影片中她沒有進入喜劇情節,但要求她以自己的命運和追求,給全劇增添一種抒情和溫馨。她和阿奈過去和現在都“志同道合”,他們也想愛都不能愛,是她喚醒并賦予阿奈新的生活,這暗示出一個更大的主題:人生還有比錢更珍貴的東西!
此外,影片中的其他平民形象也應各具類型。比如王發,是上海青工中的一種典型。他腦子活絡,能說會道,四處鉆營,急功近利,只想“少流汗,掙大錢,高消費,扎臺型”。股票一出臺,他覺得發財時機已到,憑著小聰明“包打聽”小道消息,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他一心想“搖帳”,四處借錢炒股,做發財黃金夢;結果,股市風險,讓他“赤條條來,赤條條去”。最后被迫發瘋跳樓,使喜劇帶了幾分悲劇色彩,令觀眾在笑的同時,又感幾分深沉和辛酸。
再如大寶,為人勤勞,忠厚耿直。其毛病,也正是中國大多數人常犯的毛病:隨大流,從眾心態。大家都經商,他也經商;大家炒股票,他也炒股票;有相當的盲目性。盡管有個“好參謀”的妻子,也免不了上當受騙。
至于馬廠長這個人物,很有現實意義,必須很生動地加以表現。這是個“計劃經濟”的遺老遺少,他不是壞人,卻是個退了色、落了伍、過了時的人物。這個人物也具有悲劇性,是計劃經濟的犧牲品。他真是一心一意地想把廠搞好,可到頭也沒能明白,為什么廠子就搞不好。他不明白,是因為他過去按長官指示辦事,在計劃經濟下當算盤珠當慣了,一到市場經濟的汪洋中就只有束手待斃了。
突出“變”字
《OK、股票》是部社會內涵豐富,多主題的作品,這部戲首先體現了莎士比亞的名言:金錢可以使人變得崇高和善良,金錢也能使人變得貪婪和卑鄙。
這出戲所表現的股市風潮只是個載體,阿奈這個人物可以說是一種象征。他是一個在舊體制中被扭曲、壓抑的小人物,而后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充分釋放出自己的潛能,成為有個性,有追求,有自信心的成功者。表明改革不僅帶來了生產力的解放,也帶來了人性的復蘇,心靈的解放。股份制給社會注入了新的活力,社會活了,人也活了。只有讓更多的阿奈釋放出潛在的才能,我們的民族才有希望。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的精神就是要解放千千萬萬個“阿奈”,讓中國人民重新以新的風貌勇敢地投入到改革競爭的行列,這是此劇生命之所在!
在每次重大的社會變革和轉折時期,人們的家庭、社團、婚姻、擇友都會出現一次大分裂、大改組的社會裂變過程。也就是說,在社會的動蕩變革中,人們的地位、價值觀都會發生根本的變化,造成夫婦、父子、朋友、同事間關系的碰撞、斷裂,舊的解體,新的誕生。中國就曾有過幾次離婚高潮、婚姻大裂變期,在改革大潮中,這種大裂變、大改組又將出現。阿奈和丁芝英的結合和離婚,阿奈和陳純由相戀到分離到再次相愛,正是這種大裂變的形象體現,是社會的必然。
所以在影片拍攝時,我要求突出這個“變”字,要表現好這個“變”字。演員特別要把握住人物的精神風貌和心態的變化。阿奈從一個唯唯諾諾膽小怕事的“小人物”,到在股票中拼搏,一天天地增強自信,最后成為“大腕”;丁芝英對阿奈從輕蔑到懷疑,到憎恨;陳純對阿奈的感情復蘇,一點點地從內到外;王發從炒股專業戶,神氣活現到后來破產一敗涂地跳樓自殺;都可謂變化萬端。只要我們能準確地表現出來,就能再現生活的真面貌。
注意分寸感
作者獨有的生活積累,貼近生活的白描手法,幽默的上海俚趣,構成了上海市井風俗畫卷;微言大義,寓莊于諧,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真誠理想的追求。
由于我還是準制片人,在投產決策時,我思考的重要問題,就是此片有沒有廣泛的市場,能不能吸引觀眾,是否能做到城鄉皆宜,老少皆宜。
現在,觀眾對喜劇還是歡迎的,關鍵在于演員的表演風格和表演分寸上。演員只能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作適度的夸張和“冷面喜劇”的表演,要在喜劇情節、人物性格、幽默語言上下功夫,不能靠擠眉弄眼,拍頭打腦硬去逗樂觀眾。總之,在表演風格上,演員要能向輕喜劇靠攏,既要防止“灑狗血”式的表演,又不能過于拘禁放不開;戲太溫,節奏太慢,出不了喜劇效果。藝術的天才就在于分寸感。
這也是一次再創作。話劇藝術強調時空的“三一律”,作者設計全部劇情發生在818號門樓院里,這是作者的精心之筆。但是電影必須打破這種時空封閉的狀況,突出電影時空自由交叉的特點。現在劇本已作了一定努力來突破話劇的形式框架,但還有話劇的痕跡,需要進一步突破。
此外,話劇是語言的藝術,現在劇本中保留了原作生動語言,但電影是動作的藝術,劇作顯得對話過多,還需要進一步壓縮刪減,同時盡量加強動作性、場面性,從劇作到情節仍要作些修改和豐富。
最后,我想說的是:目前,寫股票的電視劇和電影很多,香港和中影公司投資拍攝的《股瘋》比我早,他們的投資大,女主角是潘虹,男主角是香港演員,可能在《股市婚戀》之前與觀眾見面。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在藝術的競爭中,面臨著強手的挑戰,是畏首畏尾還是勇往直前?我選擇前進的路!我相信,我并不是逞盲目的匹夫之勇,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后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