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朋友,你在生活、學習、工作、交友、愛情、婚姻……中有疑難和困惑嗎?請給“答朋友問”專欄來信。本專欄將由專家為你釋疑解難;或邀青年朋友與你探求走出困惑的途徑,以幫助你瀟灑地走向明天。
編輯同志:
我們學校有一位領導嫉賢妒能。我在工作中不小心得罪了他,之后他對我進行了多次報復。尤其在我上任團委書記以后,他更加瘋狂地“拆臺”,大有一輩子不“拉倒”的架式。我該怎么辦?
沈陽馬麗卓
馬麗卓同志:
看過電影《秋菊打官司》,最讓人忘不了的就是那句話:“俺要個說法。”一個“說法”,其實可以脫口而出,但人總是有脾氣,而且相信自已是正確的,哪能隨便給別人一個滿意的說法呢?
我想,“你對我好,我一定對你好而且更好;你要是對我說三道四,誰怕誰呀!‘我就是不給你這個說法!”這是不少人的誤區。
我感到你的“死對頭”基本上是由于你在第一次得罪于他的時候,沒有及時化解,所以他屢次與你為“敵”;而你則偏偏不給他“說法”,而且又擔任了團委書記,使他面子屢遭難看,于是對你變本加利地進行打擊,以圖他的尊嚴。嗨!人,就怕丟面子。可惜的是,雙方這樣下去,已經快把當初引起矛盾的事情忘掉,只剩下雙方深深的敵意和死戰到底的決心,只要一見面,那就好比“冤家路窄”,非得分出個高低不可。
記得一位作家分析了人的生存狀態。他說人在許多問題面前都是很堅強的,唯獨在面子問題上非常脆弱,在受到打擊后一般是不知所措,不惜代價,而且不很理智。說實話,我們都是這樣的人,誰讓我們是人而不是神呢?而且,我們都不大可能改變別人,即使對方比你更重視一個幾乎沒有道理的“說法”,你也只能同意他或反對他,但卻無法改變他。在有的時候,不是你的面子丟掉,就是我得不到“說法”,似乎只有永遠為敵了。今天你打擊了我,明天我必須報復;對方和你一樣,也得以牙還牙。如果遇到一個心胸不很開闊的人,他幾乎天天來找麻煩,弄得你都奉陪不起了。這種人真是這樣的話,其實也是很沒意思的,不就是起先那么點事嗎?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你還欠他一個“說法”,如果你給了他這“說法”也許你并不損失什么,而他卻不再與你為敵了。
這決不是說你錯了,當然也不是說你在“恩賜”對方一個“說法”。只是現在應該把對與錯全拋開,那些是非其實無法論明白的;也決不是要在你損失面子的條件下,換取他的滿足,這同樣是種不平衡,弄不好,他以為你好欺負;我覺得,雙方可以都不傷面子,互相都有個說法,只是誰先主動的問題。而最后的結局,應該是雙方都得到了尊重,當然,最先給予對方尊重的人,是了不起的,他具有在其他方面同樣成功的氣質。而一旦有一人給出了一個善意的說法,對方就站在了不利的位置上,他一般也會愿意化解恩仇了。
在這一點上,美國政治家富蘭克林先生倒是成功地做了一回。
他請“敵人”來幫一個小忙。有一次他想謀求一個職位,有一個很有權威的人物不喜歡他,大概他也得罪了這個人物。富蘭克林聽說對方的圖書室里藏了一本非常希奇而特殊的書,就寫信給對方,以私人的名義表示非常想看一看。他的“敵人”以這本書為自豪,富蘭克林可憐巴巴地要看這本書,既是有求于他,又觸動了“敵人”虛榮的神經,他感到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自信和寬容之情油然而生,他不僅讓富蘭克林看他的寶貝藏書,還在一生中都幫助富蘭克林。富蘭克林巧妙地給了對方一個說法,“我需要您的幫助,而且覺得您是寬容的。”既是一種肯定,又是“甘拜下風”的一種暗示,實際上又是在一個非常不重要的方面“甘拜下風”。
富蘭克林的成功是不是給人一種啟示呢?
做人,處世,一味退讓,不會有什么好結果——軟弱并不是優點;永遠與人對著干,“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也不是上策——碎的玉,不是很可惜嗎?動動嘴,給對方一個“說法”,卻使人免去了不少的麻煩。
沙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