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波
編輯同志:我是一名普通工人,在今年“5.5國際家庭日”,將自己平時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300元捐給“希望工程”,加入“1(家)十1助學行動”的行列,救助一名失學兒童。沒想到,我的這一舉動竟遭到某些人的冷嘲熱諷,什么“沒有好處,他不會捐款”,“撈取政治資本”,“一定另有所圖”等等。好像他們不捐款理所當然,別人無私地捐款倒有問題。請問,這是什么邏輯?
湖北長陽張俊
張俊同志:
首先向您致以敬意!
一個普通工人。將自己平時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300元錢捐給“希望工程”,去救助一名失學的兒童,您的舉動是高尚的,令人感動!
我以為,你大可不必為那些人的“冷嘲熱諷”而煩愁。首先,您的“好心”會得到回報:在某個邊遠山區的小學里,有一個窮苦的孩子正由于您的資助在順利完成學業。還有比這更讓人欣慰的么?其次,對那些鼠目寸光、自己不行善事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您不必生氣。公眾的眼光是雪亮的,難道連這點是與非都分辨不清?舉國上下捐助“希望工程”的熱潮,不正好證明你并不孤立,有千千萬萬好心人與你同行。
今天的社會,帶有明顯的過渡時期的色彩。當市場經濟大潮席卷而來之時,舊的觀念沒有完全滌除,而新的觀念新的行為準則尚未完全確立。在這一階段,人們在思想上有一些混亂是正常現象。我們不必怨天尤人,不必憤世疾俗,不必無可奈何。像山里的孩子急需經濟支援一樣,有些人急需精神上的滋養。我們的每一善舉,其本身就是一股清泉。它能純潔靈魂,凈化社會風氣。讓我們多行善事!
“求愛”有幾招?
編輯同志:
最近,我喜歡上一個同學。起初,我不知道如何去追求,又怕會遭到拒絕,心里很苦悶。后來,我鼓起勇氣,給他寫了一封信。誰知一個月了,對方毫無回音。之后,我又發了五六封表達愛意的信,結果還是泥牛入海。我不知道如何是好,請教我幾招。
四川陳玉芹
我該成為“非我”嗎?
編輯同志:
我是大學一年級學生,由小縣城來到了繁華的大城市。剛入校時,友人勸說:“大學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同學中什么樣的人都有,表面上對你笑臉相迎,背后捅刀子的事可得提防。所以對人不必太真誠,能假則假。”但我待人對事確實假不來,對那些阿諛奉承的人又疾惡如仇。而現實生活恰恰相反,往往是那些人能夠實現自己的目的。
請問,我是不是也該適應環境,成為另外一個“非我”呢?
湖南古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