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華 王志軍
用我的心發現你的心,用我的火點燃你心中的火。
——作者題記
伴隨著希望工程的鐘聲,中國城鄉少年兒童開展了“手拉手”互助活動。“手拉手”互助活動,簡單地說,就是在城市和鄉村,富裕地區和貧困地區以及各個民族的少年兒童之間,互相通信來交朋友,互相幫助而共同進步。
通過活動,使少年兒童進一步認識了中國國情,但更重要的是使少年兒童通過自己的實踐親身感受到了幫助別人的快樂。
“我們并不比城里的孩子笨,
只是我們很貧窮”
許多人都聽說過一個名叫卿遠香的女孩子的故事。
卿遠香,陜西省鎮安縣應溝村人,她和母親及不滿4歲的妹妹蝸居在一個巖洞中相依為命。由于家中缺勞動力,她失學了。但她珍藏著幾本課本,一有空便拿出來念。一天,聽同學們講要期末考試了。她匆匆干完活,跑到學校,在剩下的半堂課里,認認真真地答完了考卷,并在卷子的末尾寫了大大的4個字:“我要上學。”
“我要上學”這4個字非常平淡。但當那些衣衫襤褸的貧困山區孩子輕輕回答時,卻刺痛了每個所能聽到看到感受到的人的心。那種近乎麻木的回答,除了孩子對上學讀書的渴望,更是一種對改變自己命運的責任心,一種信念。
這種信念滲透在孩子們的生活中,并代代承繼。河北省淶源縣南馬莊鄉皇帝溝小學只一間幾十年前蓋成的土坯房。在四壁茅草叢生的屋內,同時擁擠著十幾個衣衫襤樓的小學1至4年級學生。打開發黃發皺的教科書,扉頁上寫著許多姓名,這本書已不知有多少人讀過;翻開作業本,正反兩面的每一個角落都再也找不到能夠落筆之處……
山村孩子想讀書,不是為了受苦,而想改變受苦的生活。對他們來說,讀書不僅僅是識幾個字,明個什么理,而更重要的是想要從書中讀出對自己的信心,設想出美麗的庭院和成群的牛羊。因此,當因家貧而不得已失學時,他們的人生信念便幾近枯萎;因此,當因受救助而復學時,多少孩子及其父母會久久跪在山坡上;因此,當收到來自城市的“手拉手”好朋友的來信、贈書,多少孩子會將來信和圖書珍藏于柜子底層……
“手拉手”給了山村孩子一個擺脫“沒有童話的日子”的一個契機。
張紅紅是淶源縣北石佛鄉人。她天生兔唇,和祖父母相依為命,生活困難。面對鏡子,她總是緊閉雙眼;小伙伴玩耍時,她只敢偷偷躲在一旁看。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嘴治好,但這似乎只是童話。
一個偶然的機會,天津河東區一所小學和張紅紅的學校建立了聯誼關系。在一次聯誼活動中,天津的兩位校長發現了孤獨地站在校門口哭泣的紅紅,并將她帶回天津去治病。出院那天,有人送了面鏡子。面對鏡子,紅紅笑了。那一刻,人們發覺小紅紅是一個很漂亮的孩子。
當山村孩子久盼的讀書愿望成為現實時,當那種信念真正成為一種渴望時,他們便會說出:“我們并不比城里的孩子笨,只是因為我們很貧窮。”言語里充滿了對自己、對未來的信心。
河北省井陘縣高海紅給其小伙伴石家莊的姜偉寫信:“有了你們的關心、支持和幫助,我絕不信我們山溝的窮孩子不如城市娃。只要我們努力學習,一定會有出息。”
“雖然我們少吃了零食,但
我們卻懂得了什么叫珍惜。”
1991年11月,北京三里屯三小五年級的78名同學來到了河北省灤平縣潭窩鋪村小學“留學”。他們和山里的孩子一起上課,一起跳皮筋,一起吃餅。看著山里孩子那補了又破、依然露出腳趾的鞋在眼前飛舞,看著山里孩子用手撿著餅渣,小心翼翼如同抓蝴蝶般地吃餅時的神態……再看著自己的新皮鞋,三里屯三小的同學們鼻子酸酸的,為那些山里的孩子,更為自己。
他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主人公叫胡為忠,父親不幸讓汽車軋死了,家里無法維持生計,母親勸他不要上學了。他含淚搖了搖頭。為了給自己掙學費,暑假的每一天,天剛亮,他就上山去打柴。近處山上的打光了,他就到遠處山上去。他雙肩鼓起了一個又一個血泡,脫了一層又一層皮。
開學那天,他帶著一包賣柴所得的硬幣去交學費。但是數來數去,還是差0.89元。他“哇”地哭了。
三里屯三小的孩子也哭了。但是流淚并不能表達你已理解了生活的艱辛。對他們來說,生活在今天又張開了另一只手,粗糙而黯淡,如同干裂的老樹皮。城里的孩子為自己能認識到生活的艱辛、為自己的成長而喜歡落淚。他們更為“手拉手”的伙伴——山里孩子每個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上山去刨藥材而掙學費的行為感到驕傲。
他們說:“應該是我們謝謝你們,雖然我們少吃了零食,少玩了游戲機,但我們卻懂得了什么叫珍惜。”
“如果你再來大別山,
就直接打開我家的門,像回到
自己的家一樣。”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和付出。得到多少,又付出多少,兩者之間并不恒等。而對于城市的孩子來說,僅僅因為寄出一封簡單的交友信、捐贈一本自己早已讀完的書,卻體會到了人世間的真誠。
1994年4月,一群小記者們踏進了大別山,來采訪早已拉起手的小伙伴。剛進陳公村,小記者們便愣住了。全村男女老少,身著平日里根本舍不得穿的服裝,帶著純樸的微笑,早已候在道路兩旁。他們當中,有年過八旬的老人,有依偎在母親懷中的嬰兒……黑壓壓一片,敲著歡快的鑼鼓,迎接著他們的貴賓。
吃飯了。桌上放著熱騰騰的白面饃,熱情的主人拿起一個塞在客人的手里,卻怎么也舍不得動一下自己的筷子,只是帶著微笑靜靜地看著。該休息了,主人將小客人安排在大床上,床上鋪著新床單,放著新被子。第二天經詢問,才知道白面饃是這里過年才能吃到的,這白面是主人用家中唯一的雞換來的。新床單是專門為客人準備的,主人一家在草房中過了一夜。
該分別了。黃土地,蒼茫茫的天。曹曉波對北京來的小伙伴李陽送了又送,怎么也不肯回家。最后,他把一件東西塞進李陽的手中,說:“這是我家門上的鑰匙,你拿著它,希望你天天想著我們,如果你再來大別山,就直接打開我家的門,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樣。”
曾江曾是一個十分自私的孩子,自己的書從來不讓別人看。但在一次為太行山區貧困孩子捐書活動中,他卻一人捐了148本。對他來說,那一瞬間,他感覺自己長大了,已有力量幫助別人了。過不久,他收到了一顆從遠方捎來的青青的核桃。曾江真正感動了,他更欣賞自己的長大。
“我們早已不是兒童,
但‘手拉手會讓人
變得更純潔。”
天津有一位名叫蘇曉蕊的女孩因患心臟病不幸去世,她的父母一直珍藏著她的衣服、文具等作為永久性紀念。但當她父母得知正在開展“手拉手獻愛心”活動時,便決定將曉蕊的衣物、文具捐贈給山區的貧苦孩子。他們說:“我們早已不是兒童,但‘手拉手會讓我們變得更純潔!再說我們也需要替曉蕊表達一下愛心吧,曉蕊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如果她知道自己心愛的文具和漂亮的衣服送給了山區小朋友,一定會高興的。這恐怕是我們家長能夠做的最后一件讓孩子高興的事了。”
衣物送到了淶源縣桃木疙瘩村小學。當十幾名曾失學的孩子及其老師了解到經過后,含淚給蘇曉蕊父母捎去了一張學生集體照,說:“蘇曉蕊的父母,桃木疙瘩村的孩子都是您的孩子。”
據有關資料,迄今為止,全國青少年互相通信交友已達100萬對以上,約有500萬封書信和近千萬冊圖書寄到廣大農村和邊遠地區少年朋友手中。用全國小朋友的壓歲錢已建起了3所“手拉手”希望小學,第四所今年將在西藏建立。
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李克強說:“‘手拉手互助活動的意義超出了少年兒童教育本身……”
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少工委主任袁純清說:“‘手拉手是開創21世紀的新的希望工程。”
(攝影張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