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現在周圍好多現象讓我無法理解,如有人撿到遺失物品遇到失主來尋找時竟索要謝金,你遇難求救時也必須先拿錢才好求人,好像現在干什么都必須“有利可圖”。當然,經濟規律是無情的,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的過程中,“功利”是調動人的積極性的一個重要杠桿,但人的社會行為目的除了“功利”就沒有別的了嗎?
山東陳潔
陳潔同志:看了你給《中國青年》編輯部的來信,覺得你提出了一個很值得重視的問題。當社會物質還不能使社會成員達到各取所需時,勞動顯然也未成為人們的自覺需要,還只是謀生的手段。人們通過勞動使自己得以溫飽、生存、發展,同時也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而當勞動尚未成為人們的自覺需要時,那么將勞動同勞動者的利益相聯系,必然會有效地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在我國農村改革中,最初實行的農田管理“小段包工、聯產計酬”責任制,發展到以戶為單位的聯產承包,即我們常說的“大包干”,遵循的就是這一原則。目前在我國不少企業推行的“競爭上崗,按勞取酬”以及承包經營、效益掛鉤的企業管理制度,也是將勞動者貢獻與利益掛鉤聯系的辦法。
從這些意義上說,“利益”杠桿是市場經濟中調動勞動者積極性的基本原則之一。這較之于過去那種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大鍋飯”勞動分配制度,無疑是一大進步。同時說明,“利益”杠桿也是現階段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有效手段,其積極的作用是應該肯定的。
但是,人們的生存與發展,社會的穩定與進步,僅靠“利益”杠桿的激勵是不夠的,還必須有與之互為動力、互相補充的“精神”手段的共同作用。也就是說,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既離不開物質力量的牽引,又依賴于精神力量的推動。人們在不斷滿足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利益需要的同時,還追求著更高尚的人際交往、社會行為和道德情操。這既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中拾金不昧、舍身取義、舍已救人、為國捐軀等膾炙人口的佳話美談原因所在,也是我們黨在帶領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始終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根本原因。
陳潔同志,你來信談到的一些現象確實存在。一個時期以來,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確實出現了一些“無利不起早”、做了好事要“謝金”的拜金主義現象,有的甚至還相當嚴重和突出。這些都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尤其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如果不下決心扭轉和改變這些現象,“利益”杠桿就不可能在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中更好地發揮積極作用,而且還會繼續產生一些消極的影響,以致阻礙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對此,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制定了許多兩個文明一齊抓的具體政策和措施,包括共青團在內的社會各界通過開展青年志愿者行動,實施“希望工程”“溫暖工程”等,正在動員和組織廣大青年和各界人士熱誠向社會獻愛心,向弱者送溫暖,繼承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弘揚時代的新風正氣。我深信,只要我們人人都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身體力行,共同努力,一個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社會新風就一定能形成,一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精神文明就一定會實現。
陳潔同志,不知我的回答能否令你滿意?
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吉炳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