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訊短波目前,農村的團員占青年的比例為11.6%,遠遠低于17.3%這一全國團青的比例。無疑,農村團的工作面臨著更多的困難,農村團的工作也應引起更多的關注。本期編發一組來自農村的團訊。
團旗插向富裕戶 支部工作闖新路
1993年初,湖北省公安縣丁堤村原治保主任、團員毛志宏四兄妹合股辦了一個養豬場,全年循環養豬150頭,出欄136頭,創產值10萬元,獲純利3.5萬元。毛志宏成功的探索,在團員青年中引起了轟動,養豬場成為全村青年經常聚集和議論的中心,村里由此決定把團支部和青年之家建在毛志宏家,改選26歲的毛志宏為團支部書記,以養豬場為活動中心,結合實地典型向團員青年宣傳致富信息,傳授實用科學技術。為了增強團支部的凝聚力,毛志宏也和全村團員青年簽訂了提供良種仔豬、配方飼料、免費防疫、包銷生豬的優惠合同。在支部的扶持和帶動下,全村團員青年去年循環養豬2480頭,直接經濟收入達55萬元。這件事給了團組織以啟示,因此改變了往日以區域劃分組建團小組的辦法,根據在青年中已初具規模的蔬菜種植、養雞、養豬、特種養殖、林果等五個行業群體,組建了新的團小組。并把團小組建在行業大戶家,以富裕戶為紐帶組織活動,宣傳市場信息,進行技術培訓,在活動中交流成功的經驗,總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據統計,全村團員青年去年人均純收入達4000元,比上年增長了33%,預計今年人均純收入可達5000元。現在團員青年們說,“要想奔上小康路,快快緊跟團支部”。團干部們也感到:團旗插向富裕戶,有人帶頭,新的道道也就敢搞了,大家與團的來往就實實在在地增多了、密切了。
(公安縣毛家港鎮丁堤村團支部)
濰坊市大力發展 青年圍村經濟帶
青年圍村經濟帶就是按照當地區域化產業布局和生產傳統,以經濟作物和工副業項目為主體,以青年示范戶為骨干,帶動群眾圍村而建的專業性或綜合性經濟區域。目前,濰坊市已發展初具規模的圍村經濟帶326個,形成主導產業178個,在深化當地農業產業化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帶頭作用。團濰坊市委在興建共青團的經濟帶中注意發揮骨干帶動和服務推動這“兩動”作用。
骨干帶動,就是以全市10萬青年示范戶為主,充分發揮團干部和先進青年的表率作用,影響和帶動周圍群眾積極參與。如臨朐縣臥龍鎮團委依靠500多個青年示范戶帶起了養雞專業戶1750多個,占全鎮的1/2,在全鎮形成了蛋雞生產這一主導產業。僅此一項,全鎮人均年收入可增加450元。
服務推動,就是通過各類團的服務實體和組織,對參與者實行優惠和優質服務。安丘市于家水西村團支部配合黨支部的產業調整規劃,組織青年帶頭興建了果樹、西瓜、蔬菜、藕池和豐產林組成的圍村經濟帶。團支部建立了農技服務中心,為參與者提供農技、農資服務,幫助青年和群眾解決種子、肥料、農藥、技術、銷售等問題,還在農田水利和環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上大力開展了生產突擊活動,建成一大批青年路、青年渠等共青工程,為圍村經濟帶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徐永)
外出打工學經驗回鄉致富當“頭雁”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遵義縣大批農村青年改變“餓死不出門”“圍著鍋臺轉”的舊觀念,經縣勞動服務就業辦和團縣委等有關部門牽線搭橋,紛紛到廣東、廣西、江蘇、浙江等地打工。他們在打工中,學習先進技術、增長社會知識、搜集致富信息,并積累了一些資金。于是,他們又紛紛回鄉結合當地實際,辦廠開店,從事農村經濟小開發活動,成了當地青年中致富的“領頭雁”。如泗渡鎮青年農民熊明宗,1989年前往東莞一家皮鞋廠打工,學到了一套過硬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回鄉后,他用自己掙來的5萬元現金,辦起了一個年產值20萬元的皮鞋廠。鴨溪鎮女青年王桂花,在珠海一家酒樓學得一手熟練的烹調技術,回鄉開了一個飯店,生意十分紅火。尚稽鎮青年張本奇,返鄉后利用自己多年搞建筑積累的50萬元資金,興辦一個水泥廠,僅去年頭9個月就實現銷售收入60多萬元。據不完全統計,這些年該縣外出打工仔已回鄉開辦各種小開發項目近千個,年創產值數千萬元,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楊大江)
組織“團員聯戶組”“五幫三扶”奔小康
共青團吉林省輝南縣委幾年來通過組織“團員聯戶組”,實行“五幫三扶”,闖出了一條共青團組織幫困扶貧的新路。
“團員聯戶組”即充分發揮具有一技之長、在致富奔小康過程中走在排頭的先進團員的作用,以村團總支為單位組織的共青團幫困扶貧組織。通常是每組3名團員,負責聯系一戶或幾戶農民,結合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和當地區域經濟、地緣條件、市場需求以及農民生產經營習慣,確定幫困扶貧項目,簽訂幫扶責任書,做到責任落實、目標明確、項目到人。目前,全縣共成立“團員聯戶組”480個,參加團員2375名,聯系貧困戶950個。
在幫扶過程中,他們采取“五幫三扶”制,一包到底。“五幫”,即一幫資金,由團組織向銀行提供信用擔保爭取貸款,由團員青年集資資助重點戶;二幫技術,通過多種形式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青年農民的科技致富水平,使每人真正掌握1~2門致富技術,三幫信息,團委以《輝南團訊》為媒體,及時準確地向貧困戶傳遞市場信息;四幫人力,3年來全縣480個“團員聯戶組”共幫工4萬余個;五幫促銷,團縣委成立了青年實業開發總公司,基層團委成立分公司,幫助包括貧困戶在內的農戶銷售農
副產品。“三扶”,即扶特困戶站起來;扶青年科技戶上規模,帶動貧困戶發展;扶團干部做示范,直接參加“團員聯戶組”活動。
目前,這一活動已取得顯著成效,幾年來,全縣480個“團員聯戶組”使600個特困戶中的560戶脫貧致富,其中年收入達5萬元以上的已有40戶。(劉紹軍)
宜昌市抓農村基層團組織整建提出“十到位”
團宜昌市委在抓好農村基層團組織整建的過程中,按照市委下發的有關文件,提出了“十到位”的措施。這就是:一是農村基層團干部的配備要到位,縣市團委配備專職團干部5至7名,青年數在10萬以上的團委配備7至9名團干部,城區、開發區農場團委配備專職團干部2至3名,鄉鎮團委配備1名以上專職團干部,所有的村都要配備合格的團支部書記。二是農村團支部書記兼任村科技副主任的措施要到位。三是鄉(鎮)、村兩級團干部的政治經濟待遇要落實到位,鄉鎮團委書記是黨員的,原則上應提名為鄉鎮黨委委員候選人;村團支部書記是黨員者應是黨支部成員,不是黨員的應是村委會成員;村團支部書記的報酬一般應實行差額補貼。四是鄉(鎮)、村兩級團干部的任命按市委規定程序落實到位。五是“黨建帶團建”的具體措施要落實到位,要把團的工作真正納入黨的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目標和內容進行考核。六是“雙推”工作的任務和目標要落實到位,農村每年發展的黨員中經團組織推薦的優秀團員應占25%以上。七是基層團組織團員發展的任務要落實到位,要采取“發展一批,找回一批”等措施,保證農村團青比例達到20%以上。八是鄉鎮企業建團率達到100%的目標要落實到位。九是基層團的活動經費要按照市委的文件要求落實到位,鄉鎮團委的活動經費要納入鄉鎮財政預算,村團支部要落實3至5畝的山林、水面和農田作為團的經費基地。十是團辦實體的優惠政策要落實到位。(團湖北省委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