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元
“女為悅己者容”太史公如是說。
美容已成為商品位的生活時尚,追求面貌完美,達到了“悅己”目的的蕓蕓眾生是不是就可以萬事大吉高枕無憂了呢?最近的多份資料表明遠非如此。法國一位心理治療專家對英國、荷蘭、丹麥、法國2538位做過美容手術的女士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447位女士在術后3年內去找過心理醫生咨詢有關“美容心理”問題。另有975人表示想去找心理醫生。這位專家說:“在臉上刻了一刀,也就在心靈形象上劃了一道印跡。”
《一張新的臉?》的作者。美國專家哈克曼歷經15年對荷蘭、比利時、法國、奧利地和美國1496名“美容人”的心理做細致的研究后,說了一句言簡意賅的話,他說:“誰如果十年來一直有一張上顎骨前突的臉并一直在人面前顯得笨拙和靦腆,那么,她便漸漸地將這外部形象和自己的舉止結合在一起了。若有一天,整個世界對她的態度在瞬間改變了。那么,她不免有茫然失措的舉態。”
哈克曼說的是自我外部特征與心理定式的密切關系。“美容人”在術后不但要努力接受“新自我”,還必須適應環境對“我”的意外的評判。
因此,手術改變了外部特征,但難以撫平“受傷”的心靈。許多“美容人”大多希望在挨了一刀后取得“舊貌換新顏”的效果。使原來的“丑小鴨”改換門庭成為“白雪公主”的心態有兩種不同的心理取向:對美的追求和術后仍不完美表現出不愉悅接受的狹隘。即是說,“手術”不論是完美還是不完美都會或輕或重地在心理留下“印記”。不理想者更會發出“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感嘆。
然而,一些面貌平平者,固守著原有容貌和對容貌即定的心理定式,憑著自己的努力彌補其外在不足。早已對不住的外部形象形成落落大方的承受能力,從而真心真意過一生。
所以,奉勸準備上“手術臺”和已走下“手術臺”的女士,首先要做一件事就是自我心理調節,把自己的心態調節到最佳狀態。以適應自己對“新自我”帶來的愉悅或別人對自己意外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