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早產”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作家們幾年、十幾年甚至傾一生心血寫一部作品的時代已經過去。長則半年,短則一個月,他們就敢把洋洋數萬言的作品擺上貨架,著作等身現在已經變得輕而易舉。以“早產”創高產,文學如此,音樂、影視也是如此。但“早產”的還遠不止這些。
關注各路傳媒,你會發現,有些詞語的使用頻率在逐漸提高:“鋼筋水泥的叢林”“都市”“快節奏的生活”“現代人”……
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已經厭倦了(抑或進入了)“都市里鋼筋水泥的叢林”,不知道有多少人已經難以承受“現代人快節奏生活”的重負,我只知道我們剛剛解決了溫飽,到下個世紀中葉我們才能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只知道,絕大多數人還是習慣于刻板而又悠閑地等待領那一份絕對談不上豐厚的薪金;我只知道我們離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還太遠。但在傳媒爆炒“私車”“別墅”的喧囂聲中,我開始懷疑我的感覺。
商場越建越大,商品愈趨奢華,大城市開始紛紛淘汰經濟型出租車,洋酒喝罷,要泡牛奶浴,要洗“桑拿”,自來水要換成“純凈水”“太空水”,甚至連呼吸都要上檔次,喘氣要去“氧吧”……
那種已完成工業革命百余年的、發達國家的國民才有的浮華心態,在我們這個歷來就“小富即滿”的民族里習慣性地“早產”了。
減肥食品的廣告鋪天蓋地,并不意味國民們真正富得流了油,那些十幾年前還只能一月買一斤豬肉的人們,今天身上多余的脂肪,總讓人懷疑是久貧乍富后暴飲暴食造成的病態。
同國際接軌,只是找準了一條趕超之路,畢竟人家已經走在前頭,可我們剛剛加快了步伐,剛剛付出一點點辛苦,就自覺功成名就,要“解甲歸田”,要“回歸”、要“休閑”。
早產的必無堅實的根基,若再加以浮躁的心態,揮霍肌體中剛剛蓄集起來的一點元氣,勢必短命。
一個人也好,一個民族也罷,大都如此。
北京肖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