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明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確立了海洋漁業資源再分配的定勢。
對于海洋的開發和利用,首先要依賴科技的發達和大量財力物力的投入,不具備這些條件,對于豐富誘人的海上資源,則只能望洋興嘆。實力強大的國家,可以遠涉重洋把漁網撒到別人家的門口,而經濟和科技落后的國家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家門口蝦游魚躍卻過著窮日子。正是《公約》結束了海洋捕魚自由的歷史,它確立的專屬經濟區制度,使沿海國對領海外鄰接領海的一定海域內的自然資源擁有主權權利。由于專屬經濟區大多水深不足200米,接受陸地沖積物,營養元素豐富,致使占世界海洋總面積36%專屬經濟區,養育著海洋中90%以上的魚類資源。
《公約》使原來可以隨意捕撈的魚類自此有了“主兒”,而那些四處撒網的漁業發達國家這時要么調轉船頭回家,要么向沿海國交“漁稅銀子”,有償捕魚。這對那些漁業強國可以說是一場沉重的打擊。以前蘇聯和日本為例,1970年,這兩個海洋漁業大國遠洋漁業產量分別為307萬噸和200萬噸,進入70年代,各國紛紛宣布實行專屬經濟區制度,這兩個國家遠洋漁業明顯萎縮,產量分別降至146萬噸和94萬噸。而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由于對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漁業資源擁有主權而明顯受益。
自古以來,由于各國海洋主張莫衷一是,導致產生各種漁業糾紛,鱈魚大戰,鱘魚之爭,沸沸揚揚,紛爭不斷。在領海寬度上,海洋大國主張領海越小越好,這樣,只要它力量所及,就能在公海享有最大利益。相反,發展中國家當然希望領海越大越好,恨不能在海上打道籬笆修堵墻,以防外來勢力侵權。在《公約》生效之前,沒有權威性的法律制度可遵循,各國往往以國內立法來限制他國的海上活動,主張領海為3海里的有之,主張領海為150海里甚至200海里的有之。由于海洋主張不同,漁業糾紛在所難免,導致外交事件進而爆發海戰之事也屢見不鮮。針對此,《公約》確立了海洋漁業開發管理的新秩序和解決糾紛的原則。
1994年《公約》生效后,與我國海洋相關的國家就忙不迭修改或制定新的國內漁業法律、法規,急不可耐地要與我進行“海洋法磋商”和“漁業談判”,甚至拋出一些方案投石問路,試圖了解我方在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劃界的原則、主張,緊鑼密鼓地調整政策,研究對策,以爭取在談判桌上的主動。與此同時,我國內相關部門也穿梭往來,國家機器為之加速運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生效如一場臺風,打亂了那些循規蹈矩的工作程序,為了國家的利益,人們必須打破常規,與《公約》共舞。
我國擁有32000公里的海岸線,按《公約》規定實行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制度,我國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我國漁業總產量已連續6年居世界第一,1995年為2517萬噸(養殖產量過半),人均水產品占有量為20.5公斤,接近世界水平。我國漁業產值也占整個農業總產值的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