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外企工作署名常Q的讀者在來信中說:“讀罷你給張阿姨的信,感觸頗多,也想就信中涉及的有關‘命運‘成功及‘幸福等話題,談談我本人的看法。你知道嗎?明益,讀了你的信,我想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在跟誰較勁?
“命運”“成功”和“幸福”一樣,都是古今中外大小思想家常談論的話題。我不敢有什么超越的奢望,只是堅信每個人的命運都是一種創造,都是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別人的議論與心得是一面鏡子,是一個參照系,自己的命運最終還得用自己的生命詮釋。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大概道出了命運的真諦。我的觀點是:你既要不甘現狀,勇于進取,但也要勇敢地接受失敗的結果。因為任何一種貌不驚人的因素都可能導致你的失敗,而這些都不是你個人所能控制的。再看看你的出身、你的父母、你的兄嫂、你的姐姐、你的家境……這些無奈的、與生俱來的卻又必須全盤接受的不可改變的因素,想想看——人的努力究竟在命運中占有幾席之地呢?我曾有個同學因高考分數離本省錄取線差一分而回家務農,可同樣的分數在北京或上海能上一所不錯的本科大學,你作何感想?美國人的貧困線是15000美元左右,而中國人到本世紀末的人均收入才400美元,你又作何感想?不公平!這肯定是你(也包括我)最直接的強烈感受,但這又能怎么樣呢?也許以后經過我們的努力能使全國城鄉差異降到最低限度,能使我國的貧困線定在20000美元或更高,然而在這個令人欣慰的目標到來之前,農村的人或非發達地區的人就不活了?中國人就像鯨魚一樣集體自殺?
邏輯的演化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頑強而努力地活著(如果你愿意),但接受命運的安排!
下面再談談“成功”。
首先要談談什么是“成功”。不同的標準,“成功”就有不同的含義。當今流行的“成功”標準大概應算是擁有金錢的數量,意即誰掙的錢多,誰就是成功的。可是你想,掙1萬元乃至10萬元在10年前也許是“成功”人士,但現在又算得了什么?百萬元戶嗅嗅前面的千萬元戶、億元戶的征塵,其自豪感也要大打折扣。中國的首富如何?擁有資產達十幾億人民幣,可在與揮斥著成百上千億美元的世界大亨較量時,便頓生胳膊與大腿較量之感。你會問,富翁們難道不會與窮人比?人的特點是“往高處走”,外表看起來心滿意足,內心卻時刻與比自己“成功”的人較著勁!如果都和比自己窮的人比,大概誰也不會覺得自己窮,總能找到比自己窮的或半斤八兩的難兄難弟。即使身邊無比我更窮者,只要略一發揮想像,便肯定至少有一落難的非洲兄弟或姐妹成為“阿Q”的對象。
因此,即便只有一種“成功”的標準,每個人都很難有徹底的成功感,更何況,“成功”的標準還遠不止這一條。考上大學或研究生,當上國家干部或大學教授,成為戰斗英雄或“活雷鋒”或“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才算是成功嗎?我覺得未必,其實成功都是以某種程度來衡量的。就拿你明益來說,自學了大學課程,有頭腦,有思想,有進取心,文筆秀麗,憑自己的能力考入工廠,又勇敢地去特區打工而未墮落,還助人為樂,以有限的血汗錢支援難親難友,歷盡磨難卻升華了思想……這還不叫“成功”?設身處地想一下,相信有許多人都和我一樣認為你在某種標準下是成功的,因為我們在你那樣的環境下擁有的肯定不會比你現在所擁有的更多,雖然我們的現狀會使你認為這才是成功。
至于“幸福”,這完全是主觀的感受,別人是愛莫能助的。經常聽說富翁因精神空虛而自殺或抑郁而亡,少有人因生活困頓而輕生。我無意宣傳“金錢無用論”“金錢害人論”,恰恰相反,誰都想擁有充足的金錢過上小康甚至大康的生活,但錢多有錢多的活法,錢少有錢少的對策。從總體來看,現在的中國人民較改革前富裕許多,但感覺比那時幸福的人卻未必增加多少。時代肯定是進步,但“幸福”卻未必總和“金錢”的多少成正比。任何一種生活方式都有它的收獲與付出,有許多藝術家或作家在成名之前精品多,名利雙收后,則劣品多。你說他是走向幸福還是步入苦惱?除了他(她)本人的感受,任何臆斷都可能是草率的。你羨慕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欣賞孟郊那樣“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卻又怎知李白不是笑里藏淚,孟郊也有馬失前蹄的苦惱?廢話連篇后,想再廢上一句:命途多舛,成功常有,幸福待控。
祝明益君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