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梅
如果孤獨和寂寞,你去幫助他人;如果缺乏自信和勇氣,你去幫助他人;如果缺少熱情和愛,你去幫助他人——
文川曾經有兩次想到自殺。
11年前,他和許多熱血青年一樣,辭職離開北京老家,南下珠海,雄心勃勃去撈世界。可是他很不走運。1990年的夏天,他去南方看一個工程,從腳手架上摔下來,右腿粉碎性骨折。他經歷了7次手術,竟有6次失敗,結果右腿患骨軸缺血性壞死、骨質中心部分疏松、膝關節僵直等5種疾病。這期間妻子離異,唯一的妹妹病故,他的人生徹底走了樣。
文川不想要這樣的人生,但又無力改變它,他想到了死。然而,年近70的父母怎么能再承受得起這樣的打擊?想到這一點,他覺得自己必須與命運抗爭。得知右腿殘廢,他不再在病床上作無望的等待,開始趴在床上學寫詩。“熟讀唐詩300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他沒天沒夜地背著唐詩。他趴在床上,用胳膊肘支撐著上身,艱難地一筆一劃地寫著,兩個胳膊肘被磨破了,生出厚厚的繭子。就這樣,他寫出了自己的詩句:
“把腳埋在心底/一旦躍出/就會變成搏海的槳”
……
“失敗是鎖/心是鑰匙”
也許正因為是趴著寫出來的句子,1993年5月,文川的詩“青春無悔”被電臺配樂播出。使文川感到欣慰的是,節目播出后,他收到了30多位熱情聽眾的信、賀卡和電話。給聽眾朋友回信,在后來的艱難而無望的日子里,幾乎救了文川的命:他在開導、鼓勵別的同時,解救了自己,感到了生活的美好。
從此,文川對人生有了新的注解:人需要用精神相互攙扶。
一位13歲的女孩因為骨癌鋸掉了一條腿,她接受不了這殘酷的現實,想自殺。躺在病床上的文川聽說了這件事,堅持要拖著病殘的腿去看看這位小姑娘。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他被人抬一這位女孩的家門口,最后,他趴在地上,爬過去,推開了她家的門。小姑娘見狀,連忙說:“好叔叔,你趕緊回去,我不死。”這一次,文川什么也沒說,他的殘腿已經替他表達了一切。
文川對自己的殘腿有了更多的信心:它可以承載生命之重,傳達生命之美。
又一次,他從電臺中得知,北京一位女高中生,在餐廳與家人聚餐時,因火鍋的燃氣具爆炸而毀容,姑娘悲痛欲絕。文川馬上打電話與姑娘的家人取得聯系,后來,他拄著雙拐去看望這位不幸的少女,并成了她的朋友。
文川為自己還能趴在床上與大家通信談心而高興。他說:“重要的是我需要去關心他人,需要去為他人做些事,否則,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堆廢物,看不到生活的意義。”他盡力去幫助那些心理上需要攙扶一把的人,哪怕拄著拐去看望他們一眼。在北京,文川幫助過的殘疾人大約有20多人,他們的家文川基本上都去過。
文川被電臺請去做有關詩歌創作的直播節目以后,有了更為強烈的愿望:他要建立一個探討人生的信箱。因為談詩歌創作的節目播出后,他收到了許多聽眾的來信,有探討詩歌創作的,還有更多的人請教人生問題。文川極認真地回復著一封封來信。他的自強不息感動了許許多多身處逆境的年輕人,而他也被這些年輕人的精神感動著。這時,他更強烈地意識到:人是多么需要相互攙扶!到今年年初,文川終于創辦了“文川與您同行信箱”。
現在,文川已收到讀者來信8000余封。通過書信,文川與各地的朋友同歡樂、同苦惱、同追求、同奮進。他把這些信碼得整整齊齊,裝了整整一大麻袋。他托不動那沉甸甸的大麻袋,用手比劃著說:“這些其實不是信,而是一顆顆真誠的心。不是我幫助他們,而是他們在幫助著我。”可以想像,文川的回信也不會少于一大麻袋。他回信的花費,都是
年邁的父母靠一天天賣書掙下的。文川的父母為這個殘疾兒子日后的生存所慮,在附近幫文川操辦起一家小書屋,叫偉臣書屋。平時,文川很少能騰出時間顧及書屋的事。大部分時間,他都在給朋友們回信,或者去拜訪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有一條古老的格言說,給人東西不會使自己更窮。幫助他人擺脫痛苦和困窘,文川獲得了一個更富有的精神世界。他說,人生的幸福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