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平 李永忠 周彥
云南曲靖,是一座人口不足90萬的城市。就在這樣一個不大的城里,卻有著上百座雕像。其中,諸葛亮七擒孟獲的遺址浮雕,標志建城象征的麒麟姑娘銅像,記載歷史變遷的漁女石塑,反映民間傳說的阿詩瑪塑像都極為著名。
最近,曲靖市政府已有動議,把建一座軍人雕像列入城建規劃之中。所以生此動議,是由于這座城市駐有一個好炮團。
炮團的官兵都有好形象
今年3目,炮團駐地附近的海寨林場突發特大山火,部隊聞警而動,連夜奔赴火場。山高林密,灌木叢生,風急火猛,濃煙滾滾。官兵們迎著火頭辟出寬5米,長8公里的隔火道,迅速扼住了火勢的蔓延。半夜,風向突變,天降暴雨,撲火官兵無處躲避,全部泡在雨水中。撲火時身上被荊棘劃出的一道道血口子,經雨水一澆,又痛又寒。但他們沒有一個后撤,雨一停又撲向余煙未盡的殘火,徹底制服了火患。市政府為此在通報中表彰他們“在撲火救災中表現出紀律嚴、作風硬的良好素質!”
炮團紀律嚴明。在當地有一個傳聞:一位老太太逛街累了,坐在炮團大門不遠處休息。近一個小時,她眼瞅著大門口只有紅旗飄,不見人影動,倒是門兩邊各有一尊軍人雕塑,顯得很是威風。后來,她對人說:“炮團門口的雕塑做得真好,跟真人一樣!”這事傳到地方一位領導耳朵里,他問團長:“你們門口的雕塑是誰搞的,我想請去幫幫我們。”團長一聽樂了,說:“那哪是雕塑,是我們的哨兵!”
炮團官兵深受群眾的信任和擁戴。—次,曲靖地區郵電局局長李書來到炮團,請求支援40名官兵幫助用戶安裝1萬門電話。經上級批準,炮團接下了這項支援地方經濟建設的任務。官兵們走進用戶家門,不抽一支煙,不喝一杯茶,不僅手腳勤快,態度和疆,“大叔”大媽”喊得用戶心里熱呼呼的,而且每次安裝電話后,還主動打掃衛生,把家具搬回原
處。老百姓都喜歡這些當兵的。有些雙職工忙于上班,干脆把家中鑰匙交給他們。
春運期間,曲靖火車站請求炮團派出16名官兵協助執勤。車站安排官兵們到附近的餐館用餐,官兵們都謝絕了。他們自己動手做飯,每天早上起床后先打掃車站衛生,然后出操。白天黑夜地維持秩序。60天過去,官兵們要歸營了。車站安排下兩桌飯菜,為官兵們送行。站長是位年近50歲的老大姐,拿出一瓶酒,欲敬官兵。官兵們齊聲推辭:“團里有規定,軍人在外執勤,不許喝白酒。”老大姐見苦勸不從,很動情地說:“好!部隊有紀律,我也不環了你們的規矩。你們以水代酒,老大姐從不喝酒,今天也要敬你們一杯!”
正風正出風采,肅紀肅出境界
炮團在群眾中樹起這等良好形象并非一日之功。
數年前,駐地黨政領導曾聯名上書,請求“把炮團調走!”
這一年,炮團松、散、亂現象十分突出,部隊建設全面滑坡。團里組織春節電影晚會,全團集合帶到的竟不足300人。戰斗力更是滑進低谷——炮團距靶場70公里,年度打靶,全團用了6天時間,才將炮車拉入陣地。實彈射擊只有一個連隊及格。
為改變滑坡狀況,炮團從嚴紀律、抓管理入手,正風肅紀:練“三相”——站相、坐相、走相;糾“三手”——袖手、背手、插手;努力使連隊一日生活秩序制度化、正規化、規范化。
今年1月,成都軍區的軍、師、旅(團)長齊集炮團,現場進行訓法、戰法、管法集訓。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近百名將軍驚喜地發現:營區內活動的士兵兩人成列,三人成行,走路靠右邊,轉彎成直角,禮節規范,禮貌周全,言行舉止處處顯示出軍人的素質和要求。就連給養員上街買菜,也全團統一整隊進出營區。飼養員喂豬擔飼料,也扁擔一個肩,食桶一條線。
今年6月12日,中央軍委張萬年副主席專程到炮團視察。耳聞目睹炮團的工作實績,他禁不任稱贊道:這個團的管理嚴,管理好。要是全軍的旅團都像炮團這樣,那就好了!
炮團從嚴治軍,正風正出了風采,肅紀肅出了境界。戰士馬麟出生在一個經濟條件十分優裕的家庭,母親辦公司,擁有資產數千萬元,外公在新家坡開了一家影視公司。馬麟從小不受管束,任性、貪玩,花錢大手大腳。父母怕他交上壞朋友,把他送到部隊當兵。半年后,外公返鄉探親,問:“花多少錢才能把麟兒培養成人?”馬麟的母親告訴外公:“他到部隊,已整個變了個人,給他寄錢他不要,送他一個從日本買回來的手持電視機,他也退了回來,他現在可懂事了!”外公不太相信,親自到部隊來看個究竟。這天,馬麟請假陪老人上街。天氣悶熱,馬麟給外公買了一瓶礦泉水,自己卻舍不得喝。路遇臺階,他總細心地攙扶著老人慢走。鬧市街頭,一位雙腿殘疾的盲人在行乞。忽然刮來一陣風,把那盲人討來的錢票吹得滿地都是。盲人四處摸索,圍觀的小青年怪聲發笑。馬麟見狀,上前把錢一一撿起,交到盲人手里。盲人連連稱謝。外公看到這一幕,高興地想,這孩子確實變了!馬麟告訴外公:連隊要求我們當兵先學會做人,在部隊是合格軍人,下地方是守法公民,回到家里會孝敬父母。老人聽了,由衷地感到欣慰。回到連隊,老人感激地對指導員說:“你們育人有方。把孩子交給連隊,我們一百個放心!”
七連戰士朱懷耿的父親身患胃癌,因為沒錢住不進醫院。團里批假讓小朱回湖南老家探望父親。為給父親治病,小朱東跑西奔,向親友借錢。一天傍晚,他在借錢回家的路上揀到一個小包,打開一看,里面有11000多元錢。面對“飛來的財富”,小朱毫不猶豫就拿定了主意要送還失主。他走了十幾里路,按照包中身份證上的地址找到了失主家。還沒進門就聽見里面一片哭聲。原來,這錢是失主家的女兒和同村姐妹在廣州打工掙的錢,湊在一起寄回,讓家中取了再給各家送去,沒想到在回家的路上把錢丟了。一家人正急得要死要活。朱懷耿的到來,使他們終于破涕為笑!
管理和教育出戰斗力
炮團從嚴治軍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提高官兵的綜合素質,增強部隊戰斗力。
1992年,炮團參加全師組織的炮兵群實彈射擊戰術演習,打出了首發命中,首群覆蓋,集火成團,攔阻成線的好成績。
1993年1目,炮團執行千里摩托化拉練任務,出動車輛近百臺,火炮數十門,人員上千名,途經6縣1市,行程600公里,“人不掉皮,車不掉漆”,無一車一人一炮掉隊。
炮團的領導們知道,炮兵在現代戰爭中既為“戰爭之神”,在平時就必須要搶占訓練的制高點,從難從嚴,努力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
團炮群年度實彈射擊被暴雨封困在山上,按常規可以推遲發射日。但團長立在暴雨中,環視著昂然屹立的一排排戰士,果斷下令:“打!一個連也不推遲。戰爭不會因老天下雨而改變時間。”
密集的炮火劃破雨幕飛向目標,全團打出了優秀成績。這時,夜色漸濃,陣地成了泥潭。上級業務部門從安全出發,建議炮團:“人員先撤出躲雨,車炮天亮再動!”“哪有打完炮不轉移陣地的戰法!”全團官兵不顧饑寒疲勞,連夜驅車掛炮,人推車拉,將車炮全部按時轉移出陣地。
炮團的官兵們明白,未來戰爭是高技術的武器裝備與高素質人才的較量,要贏得未來戰爭的勝利,唯一的選擇就是學習。剛入伍一年的新兵,腦子里就有這樣一根弦:不懂英語和微機,是新時期的文盲。他們在周末育才學校里,爭相報名參加電腦班的學習。
今年初,為提高炮兵作戰快反能力,炮團聯合地方有關科研部門專門進行了“火炮數顯瞄準終端”的研制革新。這個項目,實際上是把電腦技術應用于火炮
射擊指揮系統。這項技術革新的成功,使火炮射擊從發現目標到炮彈出膛,只需要短短的20秒鐘。
實彈試射這天,總部、軍區的有關專家齊聚靶場。炮團官兵分別以成果法試射、精度射和密集度射擊,發射炮彈80發,檢驗效果十分理想。
看到射擊指令從前沿觀察所一道道傳來,炮陣地的戰士熟練地操作微機,把指令輸入數顯瞄準終端,炮手們迅捷地裝填發射,專家們欣喜地說:“炮團的士兵素質高,了不起!你們研制革新的這個項目如獲成功,一定會大大加快炮兵快反作戰的進程!”
走不出的炮團情結
這年冬天,天安門廣場出現了一隊沒戴領章帽徽的戰士。他們以威武整齊的步伐,走到人民英雄紀念碑前敬獻花圈,肅立默哀。行人駐足探詢,這是什么兵,紀律咋這么好?有人說,是退伍兵,在拍電影呢,《最后一個軍禮》。可半天,不見攝影師出現。原來,這是從炮團退伍回沈陽的近百名老戰士,利用列車中轉的間隙來憑吊烈士。復員返鄉的路上,他們集體行動,一路為旅客扶老攜幼、端茶送水,好事做了一火車。列車乘務組專門給炮團黨委致函稱贊:“他們雖然沒戴領章帽徽,但一看就知道是炮團的兵!”
在炮團服役的戰士,都有一股難解的炮團情結。今年老兵退伍期間,軍委辦公廳主任程建寧少將來炮團檢查工作,他問即將離隊的老戰士謝超有何想法。謝超囁嚅半晌,動情地說:“就是舍不得離開連隊”一句話感動得老將軍險些落下淚來。
班長潘臣幸覺得自己很幸運,他被確定留隊超期服役一年。但在參加老兵告別軍旗的儀式時,他還是感覺很不是滋味。看到和自己朝夕相處的戰友淚水漣漣地摘下天天佩戴的領章帽徽,他不知說什么好。他認為沒有任何語言能給此刻的他們以安慰。平素里,這些鐵骨錚錚的男子漢在訓練場上摸爬滾打,掉皮掉肉不掉隊,流血流汗不流淚,今天卻都像孩子樣地哭泣。這全是他們難舍連隊的真情流露。
五連老戰士退伍前給連隊留下了一塊匾,上書:“生我父母,育我連隊!”
九連駕駛班長樊勇回到家的當晚,迫不急待地給連隊打電話,告訴指導員,離開連隊他有種深深的失落感。
退伍戰士李獻朋到深圳一家公司應聘。他本來排在12號,輪到應試時,主動退到18號的位置。公司經理覺得奇怪,問他為什么?他說:我是18團的兵,我忘不了培育我的團隊,我喜歡這個號。經理心想,此人如此熱愛團隊,熱愛集體,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企業精神!于是,當場拍板,優先錄用了李獻朋。
炮團的兵就是這樣,走到哪都走不出炮團情結!
責任紉輯:彭明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