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夫
一個夏日,沈丹萍在家舉辦一個露天晚會。電話里她興奮地通知朋友,“帶上‘紅寶書,我們重溫一下20年前的歷史!”她是很會惡作劇的,能層出不究地出鬼點子,會變著法子尋找樂趣。
那天,在她住的華僑公寓的大院里,樹上掛滿彩燈,露天的晚餐由來客自己動手挑選。來賓大約二三十人,除去沈丹萍的丈夫烏韋的一些外國記者、外國專家朋友,其余大都是中國較有名氣的文藝界人士。在那個充滿浪漫色彩的晚餐上,沈丹萍簡直就像一個小姑娘。她扎上“文革”時的“造反頭”,臂膀上佩戴紅衛兵袖章。她和女兒韋丹要把“大特務、大壞蛋”烏韋揪出來批斗,質問他為什么要到中國來。雖然這對烏韋來說可能有些滑稽和苦澀,但大家卻笑得極其開心。沈丹萍見狀更是瘋狂地折騰“批判對象”,不知疲倦。此情此景,不由使人想起了許多 。
苦樂交加的跨國婚戀
自從《被愛情遺忘的角落》把那個嬌小的南京姑娘突然推到了全國觀眾面前后,“沈丹萍”這個名這就在中國銀幕的排 行榜上占據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當她與那個高大的歐洲人結婚后,人們在銀幕上便很少再見到沈丹萍,她真的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當時,無論圈內或圈外人,大都對她的婚戀持懷疑或否定態度。持這種反對態度的人甚至包括沈丹萍的父母,他們最最不放心的就是:那個洋人會把他們的女兒拐到國外賣掉或很快地拋棄。在一個封閉的社會里,人們對外界的認識只能停留在那個水平上。不過,那個無憂無慮的德國人并不在意未來岳父母的冷淡,不在乎他人的飛短流長,他只愛他的“小妞”,用他的歐洲方式執著而又勇敢地追求著愛情。
文弱而嬌小的沈丹萍,在處理愛情的時候同樣表現出她內在的堅韌與不屈。她相信他們的婚姻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礎之上的。所以,縱有千波萬折她也不改初衷。后來,沈家的老人先讓步,隨之社會輿論也掉轉船頭。事實證明,比起有些中國演員的家庭,他們的婚姻倒是更美滿,更穩定。
婚后,沈丹萍曾一度隨丈夫烏韋去歐洲生活。80年代末期,中國電影正處于大滑波之際,她回國并希望重返影壇。但是情況發生了變化,也許年齡,也許是有個德國丈夫的緣故,男導演的目光變得陌生和遙遠了。回來后的激動和雄心很快就在冷酷的現實面前云消霧散。坐車和購物時,司機或者售貨員奇怪
地問她:“你不演電影了嗎?”沈丹萍痛苦地無言以對。
她嘗試著改行,為“奔馳”公司搞推銷;又在長域和萊菌河之間鋪設新的“絲綢之路”,去法國的一個大公司當駐華代理以及為一些公司當策劃人等等。在進行一系列突圍之后,她要么一無所獲,要么情不由衷。倒在烏韋懷里,她沮喪地哭了。
有失必有得,在失去表演舞臺的時候,沈丹萍卻實現了周游世界的夢想。幾年來,她隨烏韋一次次飛越長空,為中德兩國的文化事業穿針引線。在中國工作了20年的烏韋,今天日是德國第二電視臺的代理和制片人,他們除了為中國引進一大批德國電視劇外,還合寫了一部名為《一個少女和兩個男孩子》的電視劇。劇本完成后,倆人又一起飛到云南的西雙版納開始拍攝。
親情再次撐開藝術之花
藝術女神仍在朝她神秘地微笑。1995年秋天的一個晚上,沈丹萍“意外”地被請上了“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的領獎。
想當初,接《留村察看》劇本的那個炎熱夜晚,她還不喜歡羅彩云這個角色,不想總重復自己那個溫良、賢惠和時常忍辱負重的形象,但最后還是同意了。至今,盡管她因羅彩云而獲獎,但她絲毫也沒有改變最初的看法。假如讓她去演另外一個人物而失去獲獎機會,她也無所謂。因為有許多東西是獎項所無法代替的。
拍攝《留村察看》時,正值東北地區的初冬時節,劇組住在遼河附近一個山村的簡陋農房里。有一天,劇組的汽車油被人偷盡,他們一行人只好徒步返回,深更半夜已沒有熱水,可臉上的油彩用涼水又洗不掉。萬般無奈之際,她只好把隨身帶的報紙書本權作柴草,總算溫熱了一盆水,洗涮完畢躺在床上不久,化妝師又來叩門了……
雖然對角色不滿意,但真正表演時卻非常投入和認真。投桃報李,觀眾給了她應有的評價,紛紛把“百花獎”的選票投進了她的票箱。沈丹萍感到驕傲和自豪的是:我的選票是觀眾自發投的,我沒有為此買過一張選票!
評選結果出來后,通知她去領獎。沈丹萍感到很意外。由于她太閉塞,機會太少,她再沒有主演過一部令她和觀眾都能振奮的影片,她似乎已經被證明是個失敗的演員。然而,觀眾給予她的是鼓勵的掌聲與喝彩。
父親的臉上露出難得一見的笑容。這個懷才不遇的男人,一生沒有施展出自己的才干,對生活已經相當地冷漠了。而現在他似乎恢復了自信,他看到生命的延續過程比預料的更加令人鼓舞。“小丫,我們這里成了‘鮮花盛開的村莊,你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這番話,他的德國女婿聽不懂,沈丹萍告訴他:“就是春天來了。”烏韋環顧擺滿房間的鮮花,點頭稱是:“春天來了,春天來了!”
南京的哥哥和妹妹也紛紛打來了賀喜電話。哥哥是在婚姻問題上最體諒她的親人。想當初沈丹萍與烏韋回南京見父母時,嚴厲的父親不接受女兒欲嫁洋人的現實。母親雖反對,卻沒有勇氣拒絕女兒乞求的目光。只有沉默不語的哥哥,在送妹妹回京的路上,明確地承諾:我會幫助你的,我相信你的選擇。
正是這縷縷親情,喚起了沈丹萍再次追求藝術之夢的信心。她的生活半徑漸漸地又與影視圈有了切點,先后有幾個女導演邀請她去拍電視劇。她高興地去了,一如既往,找回了在鏡頭前的自信。年齡對于女演員是一道極苛刻的關卡,失去了輝煌機會的沈丹萍把目光只投向表演而不是領獎臺……
那天晚上,父親代表全家給女兒斟酒:“這是我第二次給你敬酒,第一次是你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好,干!”被幸福染紅面頰的沈丹萍舉起紫紅色的高腳杯,深情地望著父母和丈夫、女兒,一飲而盡。烏韋高興地對妻子許諾道:“明天我要送你100朵玫瑰花!”韋丹吐吐舌頭:“那么多?”“是呀,因為你媽媽獲得的是百花獎!”
繼《我的藝術與婚戀》之后,沈丹萍又完成了她的新作《漂泊者的奇遇》。在這部書里,她用詩一樣的語言記述了一個中國女演員愛情、事業以及旅行漂泊的全過程。她還用傷感的語調回憶了她“帶著膽怯的野心和孤獨的淚水,踏上了通往中國最高藝術學府的北方之路”的特殊感受。不僅從銀幕上,而目從文字上,沈丹萍都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印象:她內在的堅強和毅力正如雄壯的長城,而嬌柔的外表則宛如那美麗的萊茵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