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自強
讓我們一起來“感受”
貧困,曾使我們苦不堪言,至今仍與我們如影相隨,還用得著去“感受”嗎?感受貧困,是為了那些千千萬萬依然貧困著的人們——我們要告訴他們,社會沒有忘記他們,我們承諾要用我們的雙手,和他們雙手一起,去移開多少年來壓得讓我們這個民族喘不過氣的這座大山,感受貧困,是為了那些昨天還貧困今天似已不知貧困為何物的人們——“成由勤儉敗由奢”。敗,可能是你個人,也可能是這個民族,古訓不可違。
貧困,今天更需要我們一起來感受。其實,對我們這一代人,需要感受的,遠不止“貧困”。生活中五味俱全,細細品味,都能使我們有所感悟。今天,我們鄭重向您約稿,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感受痛苦,感受幸福,感受崇高,感受渺小,感受清純,感受世俗……把你終生難忘的“感受”,以第一人稱寫來,約1000字左右,寄給我們,與這一代人共同分享,通訊地址請見版權頁。
今年3月的一天,我和一些機關干部參加湖南省組織的“百鄉千村萬戶農村大調查”,到安化縣冷市鎮龍陽村了解情況。我萬萬沒有想到,這短短4個小時的例行調查,竟會使我的心受到平生以來最強烈的震撼……
3月10日大清早,我們從冷市鎮出發。汽車走了一半路程就不得不停下,因為前面沒有公路了。我們冒著小雨開始登山。鎮上干部說,我們要走27里山路呢。在路上,我們剛巧碰上龍陽村剛選出的村長、村里唯一的高中生胡立正。他是下山買化肥的,聽說我們要去龍陽村搞調查,高興得撒腿就往回跑。
走近村口,我看到十幾個村民早已在山坡上等候。一個50多歲的漢子從山坡上一路跑下,沖到我面前。他緊緊握住我的手,嘴里不住叨念“江總書記派人來了”,“黨來了”,“盼星星,盼月亮,總算把你們盼來了”。他就是龍陽村的黨支部書記,叫胡抗日。起初,我感到很納悶。我是個普通干部,來龍陽村不過是搞調查,村干部干嘛這樣神情激動?聽完村干部介紹情況,我全明白了。
這個村有126戶,456人,人均水田只有0.2畝。由于地處海拔900多米的山區,每年只能種一季稻。去年這里的人均收入只有450元,92%的農戶的當家口糧是紅薯、玉米。討不到老婆的光棍漢54個,從沒進過學校門的文盲378人,占全村總人口的82%。這個村不通電,不通廣播,不通電話,不通公路,不通郵。胡抗日感慨地對我說,他下半輩子不干好三件事死不瞑目。這三件事就是“建一所小學,修一條公路,拉一條電線”。想不到解放這么多年,改革開放這么多年,現在大家都在談論跨向21世紀,就在我們湖南省,居然還有這樣貧困的地方!當村干部說到解放47年來,沒有一個省里的干部來過龍陽村時,我臉紅了,心顫了,作為省里第一個來龍陽村的干部,我感到羞愧!
我問:“山里到處是木材,還有成片成片的楠竹,為什么不拿出去賣呢。”胡抗日說:“一根木頭下山要一個壯勞力扛一天,按每立方米160元的收購價,每天只能賣10來元錢,扣除寄存費,辛苦一天飯錢都賺不回。不修路,我們就別想富呵。”我問:“為什么沒修呢?”胡抗日說:“村里從1990年起,幾乎每年給鄉里以及交通、扶貧等部門打報告,請求支持1.5萬元買雷管炸藥,一直等到去年沒一點音信。村里開大會,干部對群眾說,看來靠上級靠不住,每家先湊50元自己干!全村老少都贊成。我帶著村長、會計挨家挨戶上門收錢,可大家哪有錢啊。有的交上來的是一只雞、一擔柴,有的連一個雞蛋都交不上來,就這樣湊了7800元……我們三個人拿著這些錢,眼淚不住往下掉!”
聽到這里,我哭了,調查組的其他同志也都在抹眼淚……
吃過午飯,我們先來到村長胡立正家。去年這個時候他還在外地打工,村里人說他是“首富”,因為他打工一共掙了3000塊錢。隨后,我們又走進胡正安家,他的妻子和兒子患病長期臥床不起,家里值錢的東西只是兩口鍋。我揭開鍋蓋一看,是小半鍋不知什么時候煮的紅薯玉米粥。環顧四周,只有一張床,上面是一團沒有被面的爛棉絮,一床破席子下墊的都是稻草。村干部輕聲告訴我,像這樣的人家,龍陽村還有不少。我心里不住地嘆息:龍陽村的父老鄉親們啊,什么時候你們才能告別貧困?
鄉親們聽說我們要離開,扶老攜幼地來送行。幾個老鄉圍住我,把煮熟的雞蛋、花生往我懷里塞,要我帶到長沙。支書、村長和七八個年輕人非要把我們送到大路上去,怎么勸也不聽。這種情景,跟電影上鄉親們送紅軍的場面真是一模一樣。我們就這樣流著淚,一步一回頭離開了龍陽村。我平生第一次流這么多眼淚。我想,只要你是正直的中國人,只要你是真正的共產黨員,你來到龍陽村也會流下熱淚的。
調查組剛回到長沙,我就接到村長胡立正的信。他說:“年輕氣盛的我雖然放棄了一切,致力尋求建設富饒祥和山村之路,然而小農的自私自利與守舊,個別領導的支吾其辭,或鞭長莫及,或講關系、憑私情,或講話威風,做起來可憐,甚至叫人心灰意冷,而您的到來,令我增添了必勝的希望!”
短短幾句話,令我本不平靜的心更加感慨萬千。這就是我們可愛的人民啊!那無限深情,那殷殷期望,我又怎能無動于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