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曉義
90年代以來,人類的環境保護運動逐漸向生活方式的層面滲透。那種高消耗、高污染的生活方式受到批判和鄙棄,被認為是環境惡化的禍根,而追求有利于環境的生活方式(EnviormentalFriendlyLife—style)正在成為新的時尚。有人把這種趨勢稱為“靜悄悄的革命”。這場革命的內容可用下述5個R來概括。
一、Reduction節制消費
占世界人口20%的發達國家消費著全世界75%的能源,85%的木材,并占世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15%。如果所有的國家達到那樣的消費水平,人類還需要另外20個地球。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地球資源及其污染容量是有限的,必須把消費方式限制在生態環境可以承受的范圍內。于是,有識之士們開始倡導節制消費、降低消耗,例如簡化商品包裝,節能節水,少開空調,自覺執行機動車尾氣排放控制措施,盡量乘坐公共交通車等等。節約、節省和節制,在這里不是受貧困經濟制約的不得已的手段,而是一種引以為榮的環境意識,是文明和教養的重要標志。
二、Reevaluation替代消費
這是緩解環境與發展矛盾的有效途徑,即用對環境有利的綠色產品去替代那種高污染高消耗的消費品。許多消費者帶著環保的眼光去選購商品,審視該產品是否具有對環境有害的成分,不少人只購買印有綠色標志的產品。家庭主婦們拒絕購買那種污染水源的高磷洗衣粉,以促使廠家對低磷洗衣粉的研制;公眾對綠色食品的需求,又帶動了無公害食品的生產和生物制品對化學農藥的替代。這樣消費者手中的鈔票實質上成了綠色的選票,淘汰那些高污染高消耗的產品,促進凈化工藝和清潔技術的發展。
三、Recycle循環利用
為了利用有限的地球資源實現人類
可持續的發展,人們正在放棄“牧童經濟”,即把自然界當作隨意放牧、隨意扔棄廢物的場所,而接受“宇宙飛船經濟”的概念。宇宙飛船的設計非常珍惜空間、資源,其中幾乎沒有廢物,即使乘客的排泄物也經過了處理、凈化而變成乘客必須的氧氣、水和鹽回收再給乘客們使用。如此周而復始,循環不已。過去許多被認為是廢棄物的垃圾,現在可以通過分類回收體系而重新利用。一些國家明文規定政府機關用紙的60%必須是再生紙,學校、家庭和街道的分類垃圾箱隨處可見。“Recycle標記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已成為婦孺皆知的常識,而使用和購買再生品,也正在成為一種社會風氣。
四、Reuse重復使用
隨著全球生態危機的加劇和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曾在發達國家風靡一時的“一次性使用”的風潮正在成為歷史。許多人出門自備可重復使用的購物袋,以拒絕濫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自備餐具,以不用一次性塑膠泡沫飯盒;許多大旅店已不再提供一次性牙刷,以鼓勵客人自備牙具來減少“一次性使用”所造成的災難。人類無法超越地球資源的有限,但可以通過再使用延續它的壽命。
五、Rescue拒絕使用野生動物制品
目前每天都有50個物種由于人類的活動而滅絕。照此下去,到本世紀末,數10萬個物種將會永遠滅絕。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必須從改變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入手。過去顯尊示貴的珍稀裘皮,現在許多國家成了恥辱的標記;而食用野生動物更是遭人唾棄的犯罪行為。在消費者——偷賣者——偷獵者這個毀滅野生動物的犯罪鏈條中,消費者的生活方式是最關鍵的一環。每個消費者拒絕使用野生動物制品,那些販賣野生動物的不法商販才會失去市場,偷獵者也才會銷聲匿跡。
生活方式的革命牽涉到每個階層,每個家庭,每個個人。有人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它表明:漠視自然,踐踏自然,以犧牲自然來滿足人的需求的黑色文明正在成為一種過時的文明。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綠色文明正在成為現代人生活方式的內在部分。
當節約資源、降低污染的生活方式正在許多工業化國家成為時尚的時候,一些商人為了牟利而把在那些國家被淘汰的生產線賣給中國,也把各種高消耗高污染的生活方式引進中國。是接受黑色的誘惑,還是追趕綠色的潮流,這是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面臨的選擇。
我們沒有理由拒絕綠色的召喚。
責任編輯:邱四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