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首屆中國校園民謠“飛馳杯”大賽的應征作品,使我們感受到一股撲面而來的清風的吹拂,也感受到莘莘學子們灼熱的心的躍動。許多作品令我們欣喜。這次活動是大學生情與才的呈現,是校園文化中校園民謠的一個花開時節。
一大批作品表現了學子們的情之所系,思之所寄。這是校園民謠最重要的表征之一,不是學子,不是校園中人,寫不出如此情真意切的作品。
許多作品寫校園生活。十分熟悉,卻又似乎是司空見慣的生活中,題材并不是信手就可以拈來的,正像《校園的小路》中所寫的,“教室、宿舍、食堂三角的路線每天走來走去你說有些煩”,但作者筆鋒一轉接著寫道:“我說我們還是應該努力為了我們幸福的明天”,不是把今天的似乎平淡無奇和明天的可望及的前景連在一起了嗎?從校園生活的獨特角度攫取題材的作品尤為難得:《女生宿舍的阿姨》以男生的口吻和詼諧的筆調寫那位阿姨管理如何嚴格,但對女生又那樣親切,歌中禁不住用“她說她自己已經老了,大家都說你還很美麗”這樣詞句來贊頌她,這支歌閃現著校園中特定的人際間情感相通的心靈之美;《永遠別長大》一歌一方面寫出了對走出校門、走向社會還準備不足的心態,但也透露出對學校生活的深愛和眷戀。此外,《請到我們校園來》《四季校園》《大學寫真》等歌都洋溢著對大學生活的親切感、自豪感。
許多寫親情的歌,比如寫父子情、朋友情、同學情,都很動人。《爸爸的生日》超越了對父親的一般思念,歌中寫道:“看一看我們簡陋的家才能體會你的牽掛,摸一摸你的犁耙才能讀懂卑微和偉大”,體現了作者從父輩身上領悟人生哲理的深層內心活動。《你是我的朋友》寫的是遭遇困難、情緒憂傷時朋友給予期待與鼓舞,“山重水復疑無路”時朋友送來關懷與祝福。有兩首寫同學間依依惜別的歌——《七月》和《1995畢業謠》,既有動態的描繪,又有心情的刻劃,會喚起聽者情感的呼應。
有幾首寫故鄉的歌,充滿了對家鄉深沉的愛。《我要回鄉》寫一個大學生在畢業前熱望回鄉,投身于家鄉建設的感情。《老街》描繪了家鄉昔日的面貌,“彎彎的小街道,短短的小閣樓”,都讓作者心縈夢繞,讓家鄉面貌一新的意愿,自在不言之中
還有一些把目光投向未來、投向社會的歌曲,主題的意義鮮明而又積極,比如《遠方還有荒蕪的天》是獻給師范院校學生的,《我本來可以不在乎》是獻給希望工程的,這些作品雖然還不夠成熟,但很難能可貴。
校園民謠的另一個特點,是音樂的清新淳樸,不少作品顯露了作者的音樂才華,合在一起,仿佛構成了一幅風格多樣、色彩斑斕的畫卷。
《請到我們校園來》的旋律動聽,節奏疏密相間,具有跳動感的切分音和休止符的運用都頗到好處,全曲流暢而富有推進力。
《愛情主張》是一首相當完整、結構清晰、瑯瑯上口的歌,兩個樂段風格統一而又不乏變化,第一樂段活躍,第二樂段剛健。這只歌從詞的立意到曲的氣韻都可稱許。
應征作品也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從主題的立意,題材的開掘來看,視野還可以再打開一些。校園民謠是大學生自己的創作,要為大學自己所擁有,所喜愛,這是有別于其他歌曲品種的一道清流,狹窄意味著自我阻塞,寬闊才利于這道清流的涌動。
一些作品比較空泛,或者是由于立意不夠明確,或者是由于情緒的醞釀還不夠深入,所渭“情動于
中,故形于聲”,感情在內心境界中還沒有激動起來,也就產生不了感染別人的力量。
愛情歌曲為數不少,但寫得好的不多。迎風流淚的傷感,兒女情“短”的嘆息,無痛呻吟以至歇斯底里的發泄,并不能打動人心,離愛情的真諦其實相距遙遠。
整體看來,這次大賽的應征作品反映了90年代大學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濃郁的校園生活的氣息;這次大賽是對90年代大學生中悄然興起的歌曲創作、演唱潮流的一次檢閱,對推動校園歌曲創作向更高層次發展,對活躍校園文化生活,陶冶大學生的精神情操,無疑會產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