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 康
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熱愛勞動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勞動不僅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同時也鍛煉了人的體魄,增長了智慧,延長了壽命。時至今日,勞動仍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是人體和道德健康的源泉。
對于勞動養生益壽,古人早有精辟的論述。三國時醫學家華佗認為:“動則谷氣易消,血脈流利,病不能生。”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記述:“養性之道,常欲小勞,強聽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宋代蘇軾說:“善養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勞。”我國廣為流傳的《十叟長壽歌》中也有“服勞自動手”之說。
有人統計,我國古代300多位皇帝的平均壽命不足40歲。盡管他們的死因很多,但終年養尊處優,出輿入輦,不勞而獲亦是重要死因之一。廣西巴馬山區是我國的長壽之鄉,在調查長壽原因的過程中發現,勤于勞動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有的百歲老人仍能參加一些勞動。
英國山區有一位叫托馬斯·佩普的農民,活到150歲時仍然神采矍鑠,照樣砍柴種地,他一生中經歷了九個朝代,第九個國王出于好奇與羨慕,特將這位壽星請進皇宮中視為上賓,富麗華貴的服飾任其穿戴,山珍海味盡其食用,終日無所事事。結果不到兩年,這位152歲的老人就死于皇宮之-中。著名解剖學家加費解剖了他的尸體,發現他的四肢和內臟還未明顯衰老,真正的死因是過多的脂肪堵塞了他的血管。這是一個因“勞”而長壽,因“逸”而喪生的典型實例。
勞動有助于健康長壽的機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諸方面:
首先,勞動能鍛煉筋骨,使五臟氣血旺盛,肌肉堅實,關節靈活,百脈通暢。故動作敏捷,反應迅速。即所謂“動則不衰,用則不退”。體力勞動有運動形體,流暢氣血,活動筋骨,調劑精神的作用。經常參加勞動,亦可使冠狀動脈血流量增加,改善心肌的營養和新陳代謝過程,而且肌肉的彈性和張力亦會增強,變得發達、堅韌而有力。勞動也能阻抑體內膽固醇的合成,起到疏通血管,防止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
其次,勞動是防止早衰的重要手段之一。人在中年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的器官、組織都會發生變化,但老化的程度、速度與每個人“動”和“用”的情況密切相關。實踐證明,經常勞動的人,由于有一定的運動量,增加了肌肉對氧和營養物質的需要量,阻止或減慢了肌肉生理性萎縮,并能有效地防止關節僵直、動作失靈,以及骨骼脆弱而易斷等衰老現象,為健康長壽打下良好的基礎。
再者,勞動可以增進人的智慧。在生產勞動實踐中,人們不斷地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積累經驗,更深刻地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加之勞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維持心、腦和整個循環系統功能處于較高的新陳代謝水平,并反饋性地增強了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這樣,能使人的思維敏捷,反應靈活,精力旺盛。
在生產勞動過程中,雖然要付出辛勤的汗水,但勞動創造的成果卻更能使人心情舒暢,且可增強對生活的情趣和樂觀、旺盛的斗志。因而,古今養生學者皆認為勞動是最重要的養生方法之一。
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現代人的體力勞動減少,勞動強度亦大大降低。如果過分依賴于電氣化、自動化和物質享受,四體不勤,安逸少動,如此“享福”無疑會使機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降低,免疫力亦會走下坡路,導致所謂的“現代閑逸病”。這種“現代閑逸病”患者多表現為思維遲鈍,體態肥胖,四肢懶散,體質虛弱,常有消化不良,易患身心疾病。治療“現代閑逸病”的方法可用一個字來概括——“勤”。
勞動能使人受益終身,愿你學會勞動養生的方法,愿你在勞動中獲得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