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鴻啟
當我們按著理性安排自己的離退休生活,并為這種美好的追求而奮進時,我們就在為社會出一份力,盡一份責,發一份功,沒讓老年時光留白。
一般地說,離退休老人的活動,有“超然”和“參予”兩個方面。
“超然”是指老年人超然于一般社會生活之上。特別致力于離退休者的小天地。當兒女成家,自立門戶,擁有自己的三人世界時,更多的老人告別了傳統的約束,晚年生活的方舟駛進了富有時代特征的自由港灣,其核心內容就是怡養天年。
怡養天年有法而無定法,選擇什么做“怡養”,以求達到自己的天年大限,必須緊緊根據個人的實際,匠心獨運其要,獨取其精,獨得其味,獨養其神。這樣,使老年成為陽光照耀般的時期,而不是陰郁暗淡的孤守歲月。
我在童年學過一首歌叫《道情》,至今會唱;也許正因為會唱。還記得開頭的幾句詞:“老漁翁,一釣竿,靠山崖,傍水灣,扁舟來往無牽絆。”讀了大學,我才知道這是大名鼎鼎的鄭板橋寫的十首<道情>中的頭一首。如今,我已是安享閑適的離休老人,讀書練筆時,這首歌詞時不時地“跳”了出來,順口低唱,我才真正懂得了這首《道情》寫出了那位漁翁在山青水綠之中自遣自歌、獨來獨往的閑適情志,優美的景色和人物恬淡的心境交融在一起。此時,也只有此時,吟讀起來使人忘卻所在,仿佛隨釣叟同游同樂。這,我想就是“超然”,就是“怡養天年”吧。
然而,有些老人與兒女分開居住。離退休后又感到無所事事,以為自己被置于家庭生活的邊緣,情感上總有股壓力,心境不得坦然,這種孤獨環境感是一件十分不妙的事。它不但會使老人自己產生疾病,還能使正常情況下原本無害的事物變得敏感起來,其結果是加速衰老的到來。
“參予”則是以老人積一生的知識、技能、特長等影響與改造社會生活,努力表明自己具有勞作和消費能力,或者以某種方式努力追回失去的時光,爭取做年輕時沒有做到的事。“千金難買老來樂,古稀猶發少年狂”。對于他們來說,生活從離退休時開始——這當然是參予。
而更多的是加入志愿服務人員的行列,或疏導車流人潮,或從事于各方面的社會公益事業。愛心化頑石,把一片愛心獻給“大墻內外”的犯罪青年。至于白發“雷鋒”,所在多有。這既是默默無聞的奉獻,也是社會的需要,更像這些老人自己回答記者問時說的那樣:這是責任,也是晚年心理上的滿足!正是:壯心未與年同老,金發銀髯再生輝!
“超然”和“參予”二者固有不同,但“離后未敢忘憂國”則是一致的,風節操守意識也是共有的,都反映了老年人的那種任重而道遠。于國事民生家教不敢須臾忘懷之情。這恐怕是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優良傳統使然。
有些老人聚在一起,常嘮叨起“給子女留點什么”。人死后總是要留下點什么的。李大釗說得好:“要為人間留正氣。”我想,那些轟轟烈烈走了的先烈們是這樣的,那些平平淡淡而心地坦然走了的老人也是這樣的。在他們身上凝結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受黨的教育熏陶所造成的優秀品質——這正是給子女留下的最珍貴的遺產。
回首來時路。苦是苦,但活得開心懷。撫今望明朝,來日更好看。晚年生活在偉大變革的時代,置身于利害關系調整的社會,老年有所為,光陰不虛度,閑雅恬適,愿快樂心境脈脈的源泉滋潤長壽的花蕾,也融化這凝重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