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渭清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因沒有金雞納霜這種藥治療瘧疾而死于江寧(南京)。
現代的青年人對瘧疾這病名是陌生的,而老年人都知道瘧疾(北方人叫打擺子)的厲害,因為這種病在我國歷史上不知奪走了多少人的生命:直到解放初期,由于金雞納霜的大量運用及衛生條件的改善,而控制了瘧疾的蔓延,直到60年代末,才基本上消滅了瘧疾病。
金雞納霜是治療瘧疾的特效藥,那么金雞納霜從何而來?說起金雞納霜,其中還有一段曲折、悲慘的故事。
16世紀時,有個秘魯總督叫欽瓊伯爵,他的夫人患了瘧疾病。正為治療發愁。有人介紹說,當地印第安人常常嚼食一種樹皮,故很少患這種病。于是,托人找來樹皮煎湯一試,果然藥到病除。于是人們叫這種樹為“金雞納”,意思是戰勝了瘧疾。
從此,金雞納的特效作用,就在歐洲人中傳頌開來。
1638年,經過專家化驗,證明這種樹的皮內含有較多的生物堿,如奎寧、辛可寧等,是治療瘧疾的良藥。
一百幾十年前,秘魯把金雞納樹當作國寶,不讓樹種偷運出去。政府特地頒布了禁令:如果有人把樹種或樹苗轉讓給外國人,要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
荷蘭殖民者為了同秘魯競爭,千方百計地想把金雞納樹移種到爪哇去,先后兩次派出德國植物學家哈斯卡爾,潛進秘魯去竊取樹苗。
1852年,哈斯卡爾第一次從玻利維亞偷越國境,爬上安第斯山,竊取到不少樹苗,由于過境手續關系,在巴拿馬耽擱了半年多,樹苗全部枯死。1854年,哈斯卡爾第二次潛入秘魯,共偷到樹苗500多株,荷蘭政府特地派軍艦去接應他。由于照料不好,只剩下了16株活樹苗,就將它移種到爪哇島的蓋特山上。
金雞納樹在爪哇大量播種繁殖,還是在1862年以后的事。那時候,有個英國商人雷特才爾,原僑居在南美洲,后來途徑爪哇回國。聽到關于金雞納樹的故事后,就寫信給他過去的仆人印度人馬努愛爾,要他盡可能設法把金雞納樹種子寄到爪哇。馬努愛爾滿足了前主人的請求。寄去一磅重的金雞納種子。雷特才爾因此得到荷蘭政府的重賞。可是馬努愛爾呢。卻由于違反秘魯政府的禁令。失去了自由,一直被折磨到死。
爪哇島附近海拔1200~2000米的熱帶高原,氣候涼爽,雨量豐沛,適宜金雞納樹的生長。就是這一磅種子。在爪哇島迅速繁殖開來,使印度尼西亞成為世界種植金雞納樹最多的國家,金雞納霜的產量和出口量都占世界第一位。
金雞納霜又叫奎寧。它是從金雞納樹的樹皮里提煉出來的。金雞納樹是常綠大喬木,樹皮紅棕色。
據說,金雞納霜傳到我國是在17世紀末。當時,康熙皇帝偶得瘧疾,天主教傳教士洪若翰等送上了此藥。康熙不敢用,先要幾個大臣試服;后來自己服下。果然藥到病除,于是把它作為“圣藥”賞給大臣們,金雞納霜就慢慢在我國傳播開來了。《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任江寧織造時,患了瘧疾,病得很重,曾向康熙要過金雞納霜。康熙派驛馬專程送藥,可是,曹寅沒等藥到就死了。
那時候,金雞納霜還是很少、很珍貴的。
如果曹寅能早點得到康熙皇帝所賜的“圣藥”——金雞納霜,或像現在那樣在一般藥房里都能買得到金雞納霜,只要小小的9粒藥丸,就可以挽救曹寅一命,曹寅就不會在石頭城里死于瘧疾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