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濱
精神醫學研究表明,人類精神正常與否并無明確的界限,具體地說,如果將人的精神正常比作白色,精神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白色與黑色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緩沖區域,即灰色區。
灰色區域又可進一步劃分為淺灰色區與深灰色區兩個區域。淺灰色區的人只有心理沖突而無人格變態,突出表現為失戀、喪親、家庭不和、生活壓力、學習困難、工作不順心、人際關系不和睦等各種矛盾帶來的心理不平衡和精神壓抑;深灰色區的人則有種種異常的人格和神經癥,如強迫癥、恐懼癥、癔癥等。精神醫學家認為,人生是一個連續變化的過程,從個體來說,一個人的心理健康與否并非恒定不變;從群體來說,人類的心理健康不是黑白分明,而是兩極小,中間大,因此,人們不要忽視了灰色區域的存在。
近年來,美國加州大學專家經研究發現,進入中早期的男性常發生一種與更早期病癥不盡相同的綜合征,實際上他們已不知不覺地進入了淺灰色區域。其特征是,在性格和心理上發生突變,時常感到無聊、空虛、精神萎靡不振、疲乏無力,遇事猶豫不決、缺乏果斷,而自己又矢。否認有任何病。故此。有關專家把這種病癥稱之為“灰色”心理病。
這一特殊病癥的發生:多起因于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在生理上,人從童年、少年、青年到壯年,一直是在成長中度過的,進入中年,這種成長就逐漸由緩慢而停止,甚至開始出現衰退。即使身體沒有大的毛病,也有力不從心之感。諸如青絲變白發,皺紋的出現,肥胖的形成,動輒產生的疲倦之感等,都會影響到情緒的平衡。在心理方面,首先產生的是厭倦感。幾十年熟悉的工作,缺少變化的生活環境,極易使人產生枯燥、乏味之感。中年期心理上的另一層陰影是遲暮感。青壯年,意氣風發,來日方長,何識人生愁滋味?中年時代,驀然回首,歲月竟然虛擲,而人生幾何,以后又能有多少作為。多少成就?由此而生惆悵之情。
中年人發生灰色心理病是難免的。不過,針對灰色心理病的成因,采取有效的對策,是可以減輕或避免灰色心理病對機體的不良影響的。淺灰色區域的人應進行心理咨詢,全面、深刻地認識影響正常生活的內外矛盾,積極地適應和解決,最終緩解由此產生的心理沖突與壓抑,獲得內心的和諧。具體措施:一是不時變換一下生活環境,這樣可以產生新的活力,獲得新的潛能,如外出旅游一段時間,到親友家小住幾日。二是調整一下自己的業余生活,培養一種或幾種有益的愛好,如練氣功、跳交際舞、養花種草、釣魚,也可以集郵、習書畫、下棋等。這些都會使生活得到適當調劑。三是廣交朋友,人到中年,往往意向由外傾轉入內傾,興趣趨向單調,交往趨向收縮,這對身心健康顯然是不利的。應當和老朋友多交往,再結交一些新朋友,不妨結些“忘年交”,使興趣更廣泛些。這樣,灰色心理便不攻自散。四是加強鍛煉。中年人應養成體育鍛煉習慣,這不僅能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而且經常活動還可以愉悅心情,從生理和心理兩方面來沖淡灰色心理。五是加強自我保健,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去除不良嗜好。有病要及時查治。
必須指出,深灰色區域的人應進行心理治療,改變影響正常生活的行為與思維方式,以消除或減輕心理上的痛苦與壓抑,控制或擺脫變態的行為。正常、健康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