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昌 明弢文
音樂,只有7個音符,可以奏出動人的樂章,產生奇妙的效應?,F代醫學與音樂之間派生出一門新的邊緣學科,稱作“音樂醫療學”。
美國醫學專家凱瑟琳·麥考密克對唱歌影響人的心肺功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經常唱歌者或歌唱家們的胸部肌肉十分結實,肺部非常發達,心跳十分有力。她指出:“雖然絕大部分成年人的心肺功能是隨著年齡的增大而減弱的,特別是對于那些抽煙者或不太好動的人來說更是如此。但是,唱歌卻可以減緩這種衰退,而且可使呼吸系統肌肉及心肌得到積極的鍛煉,也能使胸部肌肉作功增強,其效果不亞于游泳和劃船。這也就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專業歌唱家中壽星較多,平均要比一般人多活20年的道理。”
現代醫學認為:人體是由許多有規律的振動系統構成的,如腦電波運動,心臟搏動,肺臟的收縮舒張,腸胃的蠕動和自律神經活動等,都具有一定的節律性。當一定頻率的音樂節奏與人體內部各器官的振動節奏相一致時,就能使軀體發生共振,產生心理上的快感,精神上的欣慰,以及生理機能上的調節,這也就是音樂之所以能治病的道理。專家們分析說,人的感受最適宜的節奏是每分鐘70~90次,恰同人體心臟的頻率相接近。當人體患病時,體內節奏處于異常狀態,只要能選擇相應的樂曲,借助音樂和諧的音符,就能夠有效地調節人體各種振頻活動,有益于疾病的康復。
音樂,特別是聲波在35分貝左右有規律振蕩的音樂,可使機體組織細胞產生和諧的同步共振,可對組織細胞產生一個微妙的按撫效應,進而調節機體內環境,促進新陳代謝。優美動聽的樂曲歌聲,可使大腦神經中樞興奮與抑制達到良好的調節,從而穩定情緒,消除心理緊張和生理疲勞,使機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調節到最佳狀態。
現代科技迅猛發展,現代生活日趨緊張,緊張的生活往往會使機體處于應激狀態,久之,會引起心身疾病。運用音樂療法,不僅可以緩解軀體的應激狀態,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而且可以有效地調節內環境的平衡,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對健康長壽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