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兆
膽囊息肉常為人們所忽視,被誤診為膽囊炎、膽石癥或慢性胃炎者屢見不鮮。有一病人患膽道疾病,于數家醫院多次檢查,診斷為膽囊炎、膽石癥,但用藥治療后效果小住。后經過手術,才發現為膽囊息肉。
近年來,由于B超的普及,被發現膽囊息肉的病人已越來越多。國內外的大量研究表明:膽囊息肉可分為膽固醇性、炎性、腺瘤性和癌性等多種類型。膽固醇性息肉是由于膽囊內的膽固醇結晶沉著而形成,常發生多個,直徑在0.5厘米以下,如桑椹狀或乳頭狀附在膽囊粘膜上,易脫落。炎性息肉則由慢性炎癥反復刺激膽囊粘膜所致。這兩者屬于良性疾病,一般不需手術治療。腺瘤性息肉是一種良性腫瘤,但屬于癌前病變。特別是合并有膽囊結石的腺瘤,更容易惡變成膽囊腺癌。而癌性息肉其實就是膽囊癌,占膽囊息肉病變的11%~21%,其直徑都大于1厘米,必須盡早手術切除。
然而,B超只能發現膽囊息肉,不能判斷其性質。那么,怎樣才能了解膽囊息肉的性質呢?目前大多數學者主張采用B超引導下針吸細胞學檢查。其操作方法是在B超監視下,把一根細針經皮膚刺入膽囊,吸取少量的息肉組織作病理切片檢查,其準確率較高。根據目前統計,70%~80%的膽囊息肉為膽固醇性和炎性息肉,而腺瘤性和癌性息肉占20%~3096。
膽囊息肉病人約半數以上無任何癥狀,只有在作B超或x線膽道造影時,才偶然發現。少數病人平時右上腹隱痛不適,伴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厭油膩食物,易被疏忽或誤診。
膽囊息肉不僅易誤診、漏診,其性質又是善惡難辨,同時還會因無臨床癥狀而不被重視。因此,對待膽囊息肉,無論是診斷還是治療,我們的觀念都應當更新。病變直徑小于0.5厘米,且為多個發生,有細蒂與膽囊粘膜相連,又不合并結石者,應定期作B超復查。直徑在0.5~1厘米,且伴有結石者,可考慮手術。無結石又無惡性病變特征者,若在定期B超復查中發現病變有增大趨勢,則應積極手術。病變直徑大于1厘米,惡性病變難以排除時,原則上都要作手術治療。有條件,對膽囊息肉性質的診斷一步到位,則更利于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