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群
抗癌藥有多種副作用,其中對腎臟的毒性作用更為嚴重,可威脅患者生命。抗癌藥引起的腎臟損傷可分為速發型與遲發型兩大類。
速發型可發生在剛剛給藥之后或1周之內,其原因可能由于變態反應,或是直接損傷腎組織。具有代表性的藥物如甲氨喋吟、氯氨鉑等。另外,治療白血病或惡性淋巴瘤由于用藥量大,體內癌細胞短時間內大量崩潰,則可出現機體多種臟器功能不全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急性腎功能衰竭,此變化為“腫瘤細胞崩潰綜合征”。也屬速發型腎臟損傷。預防“腫瘤細胞崩潰綜合征”最基本的方法是,應用抗癌藥時要保持尿中酸堿度在pH7.0以上。并要保持足夠尿量。一般可在500毫升補液中加入7%碳酸氫鈉40毫升,最好給予醋唑磺胺300毫克以利尿。但可使尿呈酸性的利尿藥如速尿類,則禁忌使用。
遲發型腎損傷是由于抗癌藥或其代謝產物從腎臟排出時,緩慢刺激腎臟所致,往往與用藥總量有關。甲氨喋呤進入人體,90%以上從腎臟排出,常因在腎小管形成甲氨喋吟結晶而阻塞腎小管。此種結晶形成,多數與尿中藥物濃度和酸堿度有關。酸性尿或用藥量過大則容易形成。大劑量(50~250毫克/千克)投藥時,60%患者血中肌酸酐可升高50%。個別患者可因急性腎功能衰竭而導致死亡。因此大量投藥時必須了解患者全身情況,確認其腎、肝以及骨髓造血功能正常。同時,甲氨喋呤不得與磺胺、四環素、非甾體解熱鎮痛藥、速尿(使尿變酸性的利尿藥)等同用,否則可增強腎毒性。用藥過程要注意補液和維持尿的偏堿性。
環磷酰胺及異環磷酰胺均為尿中排泄型藥物。環磷酰胺給藥后2日內62%從尿中排出,常用量一般對腎不致產生大問題,如大量投藥(每千克體重50毫克)可引起腎小管特異性損傷,出現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的癥狀,尿量減少,尿滲透壓升高,以及體重增加等。這些癥狀大部分在給藥后4~8小時出現,一般24小時內即可恢復,可對癥治療。異環磷酰胺給藥后24小時內從尿中排泄活性代謝產物。常規劑量下腎損傷出現頻度不高。但中等劑量或大劑量給藥時即可出現多尿、蛋白尿、意識障礙、腎性糖尿以及肌酸酐清除率下降和低血鉀癥等。一般腎損傷為可逆性。可對癥處理。
絲裂霉素c引起的腎損傷與一次用藥量關系不大。常因心功能衰竭、各類血細胞減少而繼發急性腎功能衰竭,引起溶血性尿毒性綜合征,發病率約0.9%~9.8%,多在給藥終了后2~16個月才出現反應。它與5-氟脲嘧啶同用時發病率升高。主要癥狀為蛋白尿、血尿、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溶血性貧血、肺水腫以及腎功能衰竭。預防原則是控制總給藥量,注意觀察腎功能變化。
以上列舉了幾種抗癌藥引起腎功能障礙的副作用,當然還有一些抗癌藥也存在腎毒性。為了預防抗癌藥導致腎功能障礙,可于用藥前認真檢查腎功能,要根據肌酸酐清除率掌握用藥量的加減。一般每分鐘大于60毫升,可按常規量用藥;如每分鐘為30~60毫升,除氯氨鉑、甲氨喋吟應將給藥量減至75%外。其他藥物(如5-氟脲嘧啶、環磷酰胺、異環磷酰胺、絲裂霉素C、爭光霉素、阿霉素、長春新堿等)仍可按常規量用藥;如肌酸酐清除率小于30毫升,除阿霉素、長春新堿仍可按常規量用藥外,其他各種藥均應將藥量減至5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