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陶侃
主持人:(浙江省教科院職教科研室主任):職業教育伴隨著近代工業革命的興起而發展壯大。中國的職業教育相對西方國家而言,起步較晚,從洋務運動興辦西式學堂,迄今才一百多年,其中大部分時間尚裹足不前。新中國成立后,職業教育才獲得了長足發展,1996年,《職業教育法》正式頒布實施,標志著中國的職業教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必將對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起日益重要的作用。
職業教育成為一種素質教育
郭耀邦(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面對21世紀的挑戰,許多國家都意識到:經濟的成功、財富的增長、社會的繁榮越來越依賴于知識與技能。作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國民經濟發展最密切的職業教育,從根本上說是一種全面教育與個性教育和諧發展、突出綜合職業能力培養、具備豐富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的素質教育。即它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特別是職業倫理與職業道德、綜合職業能力和基礎文化為核心,以提高勞動者素質為根本目的,開發人的潛能,以培養人的基礎素質并外顯為職業能力的終生教育。這將是21世紀職業教育發展的主流。
葉高炎(杭州中策職業高級中學校長):職業學校的素質教育要義有三:一是面向全體學生,要創造一種適應少年身心的職教體系。以使全體學生達到該體系的教育培養目標;二是堅持全面發展,使學生樹立起公民意識、愛國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創業意識、服務意識、合作意識、競爭意識等。形成良好的職業倫理和職業道德;三是要讓學生主動發展,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之掌握綜合多樣的職業技能。
金樂平(浙江科技報記者):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靠加快科技進步,但歸根到底要靠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來實現。而職業教育通過培養學生的從業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使之成為跨世紀的初中級技術人員或初中級技術工人,這就使職業教育成了科技、教育、經濟發展三者的最佳結合點。可見,世紀之交,素質型職業教育勢必獲得大發展。
“學歷+技能”型人才走俏
主持人:具有千年科舉取士傳統的中國,學歷文憑幾乎成了衡量一個人知識結構與能力大小、贏得擇業和就業機會的唯一憑證。這一切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尚能游刃有余。但今天卻風光不在。一些用人單位變得越來越挑剔,開始用兩只眼睛來審視求職者:一看學歷文憑,二看真才實學,看你是否具備幾招“絕活”。光有文憑而缺乏技能的人,常常手持證書尷尬地徘徊在求職臺前。緣何?一句話,學歷文憑僅代表人的靜態能力,而技能才是一個人的動態、實在的能力。未來幾年,隨著擇業、就業競爭的日益加劇,學歷加技能型人才必將走俏。
金樂平:學歷加技能型人才走俏,有其深刻的社會經濟原因。其一,據國家勞動部門統計,“八五”期間我國城鎮失業率為3%,失業人數從1993年的420萬人增加到1994年的480萬人,到1995年末,失業人數已突破500萬人,這還不包括正在向城市人口轉化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這部分人每年大約有2000萬左右)。應該說,這3%失業率尚是顯性數字,無論機關事業單位還是國有企業中,尚存在著大量“富余”人員。這將使就業競爭更為激烈。其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就業觀也在變化,從“從一而終”走向“多元化”。擇業觀的變化,使許多人不再廝守那份已經沒有味道或不能發揮自己專長的工作,而是主動出擊。通過依靠自身所具備的技能尋找更合適的工作崗位。其三,由于科技的進步和推動,未來幾年,我國一些行業(部門)或崗位,也將發生這樣那樣的變化,多年來形成的一崗一技、長期穩定的模式,大都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崗多技和多崗多技。也就是說,社會需要一種能適應多種崗位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郭耀邦:可以這樣說,世紀之交的中國,繼文憑熱之后,將掀起技能儲備。所謂技能儲備,是指在本職本崗位外,再掌握第二種乃至多種職業技能,以備不時之需。據北京市社會調查中心近期對1000名青年的調查表明:76%以上的人表示已感受到了生存競爭的壓力和危機,因而把業余時間的投向從過去進舞廳、打撲克等,轉向進各類業余學校,以掌握更多的技能。這種現象,正在全國許多城市普遍出現。甚至大學校園也在悄然興起技能儲備熱。1996年,杭州大學有幾十名學生拿到了由勞動部門頒發的汽車技術、電子裝配、車工等技術等級證書。技能儲備熱的興起,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也有利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一紙文憑獨領風騷的局面將一去不復返,“學歷+技能”才是真正的“鐵飯碗”。
葉高炎:作為職業學校,要主動適應這種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在辦學思想、專業設置、教學方法、實習等各個環節進行改革。杭州中策職高的辦學指導思想就是:要讓每一個被培養的學生,走向社會后“可持繼發展”。為此,學校明確提出了“三實”,即厚實的文化基礎、扎實的專業技能、充實的關鍵能力,從而使學生畢業后,不僅能適應某一具體工作崗位的需要,而且還能適應與之相應的“崗位群”工作的需要,使學生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能更好地生存。
職業培訓與職業教育互動
郭耀邦:近年來,世界上逐漸流行一種社會職業教育,即由社會興辦的職業教育。在中國,也是一個正在積極拓展的新領域。這些年,中國的一些部門利用廣播、電視和各種社會教育機構、民間團體等,建立了一張龐大的職業教育網。以前那種純學歷教育的份額在逐步縮減,更多的是各種職業技能培訓。而且,越是在經濟發達地區,對技術、技能的追求也越迫切。沿海一些開放城市,已出現市場需要什么,人們就去學什么、干什么。許多人深刻地意識到:要想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站穩腳跟,掌握多種生存發展能力是“硬”道理。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氛圍,今后幾年,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將進入高潮,并與現有的職業教育形成互動的良性關系。
主持人:確實如此。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中國勞動資格證書認定制度已開始起步。《勞動法》明文規定:“國家確定職業分類,對規定的職業制定職業技能標準,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由經過政府批準的考核鑒定機構負責對勞動者實施職業技能考核鑒定。”職業資格認證,不僅為用人單位衡量勞動者技能高低提供了客觀評價標準,而且也為人們學習和掌握多種技能提供了規范、權威、可量化的依據,對規范社會職業教育,推動職業培訓,將起積極的作用。
金樂平:目前,國家勞動部及有關部門,正著手對各行業4780個工種,逐步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這是一項帶有強制性的措施。可以預見,在未來的社會中,在擇業、就業時,學歷文憑不過是基本條件,求職者還必須經過相應的職業教育或培訓、考核程序,以獲取職業資格證書,方可正式上崗。這一制度的全面實施,不僅使“先培訓、后上崗”真正落到實處,而且還會進一步推動我國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
(責任編輯/孫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