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炎锠
楊乃武與畢秀姑(小白菜)一案,是清代四大奇案之一,也是一起令人矚目的大冤案。此案能最后平反昭雪,著名的兩代帝師翁同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從一開始就懷疑此案有詐,到最后京審、結案,翁同和一直是關注并參與的。
翁同和在他日記中曾詳細記錄此案,不但在刑部任上如此,即使調任為戶部侍郎后,仍然重視關注此案。
首先是他接到此案時,楊案已經經過了縣、府、臬、撫、欽差大臣五審定案,幾乎是已成“鐵案”。當時刑部六位堂官(尚書及侍郎)中,兩位養病在家,一位正被人彈劾無法視事,另兩位一是漢尚書桑春榮又膽小怕事,一是左侍郎紹祺辦事無主見,刑部復核這最后一道關就靠翁同和來把了。翁對楊案,并無成見,但他認為人命關天,要慎之又慎,必須認真復核后才能上奏。但桑春榮卻怕得罪浙江巡撫楊昌浚和最后復審的欽差大臣、禮部侍郎胡瑞瀾,主張依原審定案啟奏。可是,翁同和堅持要看了全部案卷后再考慮刑部的奏章。桑認為翁多事,不讓翁看楊案全部案卷,翁同和就通過刑部浙江司主事林拱樞(林則徐三子),調看了全部楊案案卷。終于被他看出了問題,他就奸夫、奸情、賣砒、謀害、旁證、鄰證等六個方面提出了疑問。
此外,他又作了認真的調查,先后訪問了在京的浙籍京官張家襄、夏同善、余君撰、吳仲愚、朱敏生等人,取得了一批可靠的材料,最后在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月二十一日的刑部堂會,力駁桑春榮的“維持原奏”,終于通過了請旨重審楊案的決議。給楊案平反帶來了希望。
在楊案“再審”中,翁同和已調任戶部尚書,并且又擔起了光緒帝師傅的重任,所以不能親自參與了。但說來也巧,“再審”中的一個主角“秋審處提調”——刑部郎中,正好是翁同和的侄子翁曾桂。在他的主持下,重審楊案,使楊的冤案得以水落石出——原來葛畢氏(即小白菜)之夫葛品蓮(即葛小大)并非毒斃,乃正常死亡,那么“謀殺”一事就不存在了;楊乃武與葛畢氏并無私情,其余幾件事也為子虛烏有;案件全由余杭知縣劉錫彤一手泡制,并經知府、巡撫、欽差大臣等一系列的再審、三審、四審之官層層包庇而鑄成之冤案。
本來,楊案重審到此翁同和是可以“為止”的了;但他并不“為止”。他見刑部遲遲不將此案之真相上奏,為受冤者平反,對制造冤案者實施懲處;尤其是知道四川總督丁寶楨為了維護湖南鄉誼包庇楊昌浚;大鬧刑部,要刑部尚書桑春榮在冤案真相大白的情況下仍維持“原奏”,他拍案而起,不顧刑部兩尚書的反對,在刑部另外兩位侍郎袁保恒、紹祺的支持下,在兩官皇太后(東西兩太后)召見時一再“為此陳奏”,堅持此案必須平反。同時,他還授意御史王聽呈奏,彈劾楊昌浚、胡瑞瀾等人藐法欺君。其中幾句名句是很能打動太后的:“臣揆胡瑞瀾、楊昌浚所以敢于為此,蓋以兩太后垂簾聽政,皇上沖齡踐阼,大政未及親裁,所以藐法欺君,肆無忌憚。此其罪名,豈止如尋常案情專欲故人誤人、已決未決比例輕重也?”并具體要求:“明降諭旨,將胡瑞瀾、楊昌浚瞻徇欺罔之罪,予以重懲,并飭部臣秉公嚴訊,按律定擬,不得稍有輕縱,以伸大法于天下,以垂炯戒于將來。”
在翁同和力主正義、多次上奏及群臣聯名呈奏的強大壓力下,刑部終于在光緒三年二月呈上了“定案奏折”,為楊乃武、葛畢氏平反,并提出了懲處有關的九名官員的意見;接著,朝廷發出上諭,批準了刑部的這道奏折。盡管在處理上仍是很不公道,如劉錫彤僅發往黑龍江效力贖罪,楊昌浚等九名貪官、昏官僅革職了事(不久楊昌浚又起用,并提拔為閩浙總督);而葛品連之母葛喻氏卻判刑四年,楊乃武雖無罪仍杖一百,革舉不復,葛畢氏亦杖八十,但總算使這個歷時四年的冤案得以平反了。
翁同和在楊案中所以能如此秉公執法,全在于他一顆公正之心。二十五年后,他給曾侄孫翁之繕的一首詩《送之繕遠官四川》中寫道:“譬如引讞獄,執法當持平;取決一言誤,怨忿萬古并。”這正是他為官執法秉公的心聲。
(責任編輯/楊劍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