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 黎
在清朝,男人頭上都拖著一條長辮子。
那么辮子是怎么來的?這要從孫之獬此人說起。
孫之獬,山東淄川人。崇禎時進士,官侍講。曾因爭(三朝要典)的存廢問題,痛哭于朝堂之上,一時頗得直言敢諫的美譽。迨清兵入關,他卻率先迎降了。是時,清朝皇帝設朝。滿漢大臣分列。凡明朝降官,仍服明朝衣冠。孫之獬瞅準了這個獨邀眷寵的好機會,便首先削發,穿上滿族服裝,上朝后,站在滿族大臣序列中。滿臣以他為漢人,將他驅逐出隊;又歸漢班,漢臣又以他削發著滿裝,不納。這使得他狼狽之極。臉面丟盡。羞憤之余,上疏清帝:“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發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清帝準奏,下令漢人薙(剃)發,違者殺無赦。
自此,大江南北,黃河上下,激起漢族為“護發”而抗清的滾滾波濤。
在孫之獬的家鄉,謝遷領導的護發抗清軍,一舉攻克淄川城,首先將孫之獬一家殺死。孫之獬正巧在家,被民軍捉住,但并不急于殺死他,有意讓他活受罪:將他捆綁了十多天,用各種方法消遣他。最后將他的嘴縫住,用刀一片一片地臠割而死。既發泄了憤怒,又儆戒他人。
武裝反抗薙發的風暴,一時之間席卷全國。其中以江陰人民的抗戰。最具代表性。
明朝的江陰知縣林之驥,在清兵渡江時掛印而去。主簿莫士英迎降。清軍派方亨為知縣。方亨河南人,崇禎進士。當時河南還在明軍手里,他卻偷偷出境投降清兵,上任時。適值清軍下令江陰,限三日薙發。城中百姓推舉代表,會見方亨,請求他轉呈上司,允許居民留發。結果遭到他的訓斥。并將代表趕出。
消息一傳開,群情激憤。秀才許用召集青年學子于孔廟集會。他登臺演說,宣言“頭可斷,發決不可蓬也!”方知縣發出“留發不留頭,留發不留頭”的布告。更是火上澆油。所請不遂,薙去不甘,那么出路只有一條:武裝抵抗了。
抗清民軍首先將方亨、莫士英等降官殺死,推舉典史閻應元為主帥,以彈丸小城,抗擊數以十萬計的清兵,血戰八十一天,殲滅清兵七萬五千余(大部為降清明軍)。城內有九萬五千余人壯烈犧牲。城破之日,清帥下令屠城,不分男女老幼,全城人盡被殺死。封刀之日。清查發現幸存者僅五十三人。他們是躲在某寺佛塔頂端的一些病廢殘疾者。
江陰人民同仇敵愾不怕犧牲,寧肯戰死決不求饒,從閻應元以至庶民百姓,無一人投降。他們所爭的是什么呢?僅僅是頭發嗎?舊史家說是為了“保存大明三百里江山”。其實朝代更迭,政權轉換,老百姓是并不怎么關心的。他們以死捍衛的是文化傳統,并非哪個王朝。這在《江陰義民答清兵勸降書》中說得尤為明白剴切:“雖經易代,尚不改衣冠文物之舊。豈意薙發一令,大拂人心,是以城鄉老少,誓死不從。”可見削發胡服是背叛祖宗的奇恥大辱,不可等閑視之。南明魯王大臣徐孚遠被俘后,指其發誓日:“我寧全發而死,必不去發而生。”大將邵一梓兵敗,被殺前要求:“不可破我網巾(古代男子包裹頭發的一種器具),使我無以見君親于地下!”
由此可見,文化傳統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遠遠超過政權。歷史上朝代更易頻頻,而文化傳統總是一脈相承,未曾中斷。孫之獬單是背叛舊主,投靠新朝,不過是氣節有虧;而違背、出賣祖宗傳統,才構成滔天大罪,食其肉寢其皮,人們猶覺未解心頭之恨呢!
(責任編輯/孫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