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凱
張謇,字季直,江蘇省海門縣長樂鎮人,光緒年間(1894年)的狀元。他中了狀元之后。被授為翰林院修撰。但他看到晚清政府政治腐敗,國力日益衰弱,到處挨打,民不聊生的社會現狀,便產生了“另辟蹊徑”的想法。他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開始創辦紗廠。這時的張謇,正處在當企業家和做官二者之間,真正使他徹底棄官從企,走實業救國的路,乃出自一次偶然的事故:
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帶著親信臣仆,倉惶地逃離北京,一路上凄風苦雨,經太原抵達西安。到十二月,清廷不惜出賣國家民族利益,滿足了八國聯軍的苛求,使局面略趨平靜,慈禧等才從西安回鑾北京。返回北京的當天。正好碰上大雪紛飛,氣溫下降,平地雪深半尺。當時滿朝王公大臣,不論官位多高,也不論年紀多大,都通通跪在雪地里接駕。卻苦了那些年紀在五、六十歲以上的老臣,渾身濕淋淋的,凍得發抖。上面下著鵝毛大雪,還不許打傘,一跪兩三個小時,有幾個身體衰弱的老臣,竟凍病了。這一下。大大刺傷了張謇的自尊心,深感做官太卑賤了。于是他毅然辭官,決心與官場徹底決裂。他立志興辦教育和實業,提倡實業救國。除了在南通創辦大生紗廠之外。又在崇明、海門等地創辦輪船公司、銀行等。
1904年。他自費去日本考察。在日本,他親眼看到中國人被外國人瞧不起,說中國人是“東亞病夫”,這使張謇的自尊心又一次受到了嚴重的刺傷。他沒有按預定的日期進行考察。而只按預定的項目考察之后,便提前回國了?;貒?,他認為實業和教育是“富強之大本”,并立即著手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師范學校(江蘇省第一師范,即現在的南通師范)。專門請當時有名的書法家翁同和(也是清代狀元,清光緒帝的老師)書寫“師范學堂”四個大字。他自己親自動手,為這所學校撰寫了一篇《始建記》,記述學校的創辦經歷和辦學目的。這篇《始建記》被列為入學新生的必修課,讓學生了解校史和辦學目的。在這所學校,他特別重視體育課。規定每年都要舉行一次閱兵式體操活動,由學校出資,置辦統一的服裝。屆時,張謇親自參加閱兵式,并要即席演講,勉勵學生們“要在你們這一代人身上摘掉‘東亞病夫的這頂不光彩的帽子。”以后。他又在南通興辦了我國第一所專門培養高級紡織技術人才的南通學院,為我國的紡織工業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人員。又辦起了南通女紅傳習所,這是我國第一所專為培養女美術人才的學校。該女紅傳習所的主持人沈壽女士的美術作品——耶穌像,曾獲得巴拿馬博覽會金獎。辛亥革命后,1921年,張謇曾出任過南京政府的第一任實業總長。
張謇從1899年在南通建成大生紗廠開始,相繼又興辦二廠、三廠。并發展到興辦通海墾牧、大達輪船、復新面粉、資生鐵冶等公司,以及淮海實業銀行等企業。還投資鐵路、輪船、電燈廠等多種企業。只要是對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有利的事業,他都想干。他不愧是二十世紀補期,我國實業界的先驅。
(責任編輯/楊劍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