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演生
每年4月15日,是洛陽牡丹花會開幕的日子。
燈海,人潮,綠草坪。在王城公園、西苑公園、牡丹公園、國色牡丹園等賞花景點,480個品種、200余萬株牡丹次第綻放,展示了姚黃威儀、魏紫風(fēng)情,真是姹紫嫣紅滿洛城。
不是身臨其境,的確難以理喻古人“絕代僅西子,眾芳惟牡丹”詩句的內(nèi)蘊。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洛陽牡丹,葉如翠玉,艷麗多姿。單是她的顏色,便有白、黃、粉紅、紫、藍、綠、雙色相雜諸色;花型則有單瓣型、繡球型、菊花型、荷花型、金環(huán)型等。再看那姚黃、魏紫、二喬、藕絲葵、大棕紫、黑牡丹、綠牡丹、荷包牡丹這些珍品,或如彩霞鳳冠、紅艷裊煙;或似裁云綴霜、素華映月,令人望而生情,陶醉不已。無怪乎詩人劉禹錫為牡丹揮毫稱絕:“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了。
通常有人把洛陽牡丹花會之始,追溯到武則天在長安游后苑時,看到百花俱開,惟獨牡丹不放,遂怒而把牡丹貶到洛陽。其實此說不確。首先在洛陽栽培和觀賞牡丹的是隋煬帝。
當(dāng)年,隋煬帝有次到洛陽巡視,當(dāng)他登上北邙山,南望龍門時,不禁長嘆道:“古人為何不在此建都啊?”大臣蘇威當(dāng)即“擦鞋”(拍馬屁)說:“那是古人專門留下來給陛下您建都的。”說得煬帝心花怒放,遂決意遷都洛陽。在修建洛陽新都時,煬帝同時也在西苑建造牡丹園。此后,他恣意淫樂,終日在西苑盛開的牡丹園里。和三五十個宮女,設(shè)宴飲酒,奏樂歌舞,通宵達旦,還常把自己寵愛的宮女比作牡丹花?;视H國戚和官宦人家,于是群起效法,使栽種培育牡丹之風(fēng)在洛陽盛行,并漸漸傳入民間。人們?nèi)宄扇?,互相觀賞,互為設(shè)宴。如相約到某家賞牡丹集會,便稱其為“赴花會”,這便是牡丹花會之始。
從唐代到宋代,洛陽觀賞牡丹風(fēng)氣極盛。每至花期,賞花之人絡(luò)繹不絕而來,而且設(shè)帳搭棚,攜樽帶盒,品竹彈弦,熱鬧異常。外郡之人,也都慕洛陽牡丹之名,前來游賞。“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就是形容當(dāng)時人們爭先恐后地觀看牡丹的熱鬧情景。時人甚至以不玩賞牡丹為恥,并把這種人視同“弱智”。
自宋代靖康之亂后直至民國初期,洛陽飽經(jīng)戰(zhàn)亂,兼之政治地位不斷下降,導(dǎo)致牡丹少為人知。1953年,國家確定洛陽為重點建設(shè)城市之后,洛陽牡丹得到迅猛的發(fā)展。1982年,洛陽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定牡丹為洛陽“市花”,并把每年牡丹盛開的4月15日至25日,確定為“洛陽牡丹花會”日期。至此,種牡丹熱在洛陽迅速掀起。
作為富裕、繁榮、幸福、美好象征的牡丹花,在洛陽人的眼里不只是有姿有態(tài)的自然花朵,而是有情有韻的人文景觀,當(dāng)四月的彩筆繪出洛陽春日的繁華,當(dāng)滿城姚黃魏紫燦爛了古都迷人的花季,愛花的洛陽人傾城相慶。“以花為媒,廣交朋友”。勤勞智慧的洛陽人。把牡丹視作是最為卓越的公關(guān)小姐,引來各路名流,讓洛陽人博取廣采;牡丹還是洛陽人招引各路財神的搖錢樹,只需看看滿街飄揚的洽談會、訂貨會、展銷會廣告帶,就夠令你贊嘆不已了;牡丹又是洛陽人的“名譽市長”,在她的感召和“領(lǐng)導(dǎo)”下。洛陽變得天高地闊,洛陽人變得更加文明有禮,熱情好客,更加心高志遠,雄心勃勃。
花事敗,洛陽衰;花事盛,洛陽興。國色天香的牡丹花,已成為洛陽人民開放的徽章和精神的圖騰,是洛陽人民周游世界的護照。
牡丹是洛陽的驕傲!
(責(zé)任編輯/豐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