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霖
隨父親學游泳
竺可楨同志的三兒子竺安回憶說:父親極為重視體育,而且身體力行。父親個頭偏低且自小身體贏弱,同學胡適曾譏之日:“此君活不過二十歲也”。這句話給竺可楨很強烈的刺激。恰巧二十歲上,他與胡適同船赴美留學。在美國,他為了學好科學知識,報效祖國,刻意鍛煉身體,參加了游泳、網球、騎馬、滑冰等多項運動,由此獲得了強健的體魄,而且造就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在他做浙大校長期間,還特地規定體育課不及格的學生不許畢業。這是一項果敢的措施,學生因此都重視體育運動,游泳成了體育的必修課。
父親的游泳更是出色,且一直堅持鍛煉到76歲。因“文革”而停止。我兒時的美好記憶之一就是父親帶我去南京中央游泳池游泳。我雖不會游,卻毫無懼怕,而且興趣盎然。抗戰以后,在泰和的贛江,在宜山的小龍江,父親也常常帶我去游泳,這時我已能獨自游泳了。不過直到小學結業的暑期,在遵義的湘江,終于達到“豁然貫通”,不僅游得自如,而且游個上千米都不在話下。雖非科班出身,竟能在不滿16歲時戰勝了成年對手,奪得貴州省的游泳冠軍。這都受賜于父親循循善誘的教育。
(摘自竺安:《永志不忘》一文)
錢寧手中的愛因斯坦座右銘
我國水利學家錢寧教授在美國求學時,師從小愛因斯坦研究河流泥沙問題。小愛因斯坦的父親就是那位提出相對論的物理學大師。老愛因斯坦生前把他的一張座右銘送給了他的兒子,小愛因斯坦于1973年去世,他的夫人把座右銘復制一份寄贈給錢寧,錢先生把它譯成中文,內容如下:
“每天我都無數次地提醒我自己,我的內心的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著的和死去的人的勞動的基礎上的。我必須竭盡全力,像我曾經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樣,作出同樣的貢獻。”
(摘自錢寧《往事三則》)
彭加木更名赴邊疆
生物化學家彭加木,原名彭家睦。家中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五,取名意在家庭和睦。他后來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的研究所工作,1956年要求去邊疆。他在寫給組織的決心書中,特地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彭加木”。他說,加木,合起來是“架”字,他要為上海和邊疆之間架設橋梁,要為邊疆添草加木。此后他矢志不渝,全身心地投入新疆的科學考察工作。最后于1980年在羅布泊地區探險考察中以身殉職。
(摘自《金秋科苑》95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