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 閑
正宗代表王寵惠
1922年,王寵惠曾任過內閣總理,隨后即被曹錕搞垮。但他法學造詣很深,英文純熟,多次出國執行外交官任務,趣聞頗多。
1933年,王寵惠出席國際聯盟大會。會上,日本代表用十分狂妄的口吻問王寵惠:“你是代表南京中央政府呢,還是東北滿洲國政府?”王寵惠立即站起來,大聲回擊道:“我代表貴國承認的那個中國政府。”一時,各國代表掌聲雷動,使日本代表討個沒趣。
王寵惠在倫敦時,有次去參加英國外交界舉辦的晚宴。宴會上有位貴婦人問他:“聽說中國男女婚姻,只是憑媒人說合,沒有經過戀愛,雙方都不認識,就做了夫妻,那多不對勁呀!像我們英國的夫妻,都是經過長期戀愛。互相有了深切了解,然后才結婚,這多美滿呀!”
王寵惠答道:“這好比兩壺水,我們的是一壺冷水,放在爐子上就會漸漸熱起來,最后沸騰了。所以,中國夫妻間的感情,起初是很冷的,相處久了,慢慢就好起來了。因此,很少有離婚的事情。至于你們,就好比一壺沸騰的水,結婚之后就漸漸冷了下來。據說,英國的離婚案件特別多,莫非就是這個原因!”
雄辯代表顧維鈞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日本得到英法的默許,取代了德國在中國的利益。“巴黎和會”不過是列強分贓、弱肉強食的一幕。當時,中國內政紊亂,軍閥割據,一盤散沙。當時參加和會的中國代表顧維鈞,在會上用流利的英語發言,辯論激昂精彩,言辭精辟得當,充滿了愛國熱情,使得出席和會的美國總統威爾遜,在他發言完畢時,走過去向他握手祝賀。接著,其他西方國家代表都來向他致賀。就連被法國人譽為“勝利之父”的法國總理克里蒙梭,也為之傾倒。
從此,顧維鈞在國際舞臺上聲名大噪。“凡爾賽和約”、“華盛頓會”等一系列會議,中國代表中都少不了他。
民國初年,出任駐美公使的顧維鈞,有一次參加華盛頓國際舞會,有位美國小姐和他共舞。舞時,這位美國小姐突然問他:“顧先生,您喜歡中國小姐還是美國小姐?”顧維鈞微笑道:“凡是喜歡我的,我都喜歡。”
穿長袍的外交家
伍廷芳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外交官,歷任駐美國、墨西哥、古巴等國公使。伍廷芳口才極佳,有次出使美國,一位美國貴婦聽了他的演講妙論,心花怒放,跑到他跟前與他握手,并說:“我真的十分佩服你。我決定把我的愛犬改名為‘伍廷芳以志紀念。”伍廷芳答道:“很好!那么,您以后可以天天抱著伍廷芳接吻了。”
伍廷芳學貫中西,知識廣博,在國際上享有盛名,深受外國人尊敬。他為人淡泊自甘,平日穿著長袍。有次,他從香港乘輪船返回廣州,飯后,到甲板上休息,順手取來一張香港英文報紙《南華西報》閱讀。一會,翻過背面,無意中將報紙倒轉了。這時,對面坐著一對英籍情侶,見伍穿著長袍、布鞋、土頭土腦,又把報紙拿倒,肯定是不識外語的,無非假充斯文。兩人竊竊私語,縱聲大笑。伍廷芳早已聽見二人對話,他若無其事地就著倒轉的報紙,用英語大聲朗讀起來。此時,這對英籍青年才知這個鄉巴佬就是赫赫有名的伍博士。
還有一位長袍馬褂的外交奇才,他叫辜鴻銘。辜在湖廣總督張之洞幕府主辦禮賓、翻譯、秘書等對外事務,縱橫卑闔,應付自如,被視為外交奇才。1889年,俄皇太子來湖北旅游,同來的有希臘王子和一些王公大臣,氣派很大。湖廣總督張之洞前往迎接,俄皇太子詢問他的隨從人員職務和名字,辜鴻銘一一翻譯,介紹給俄太子。晚上,張之洞在晴川閣設宴,款待俄皇太子一行。宴會上,俄皇太子與希臘王子談話,為避人耳目,改用俄語說今晚有別的約會,喝酒要有所節制。辜鴻銘原用法語翻,聽他們用俄語談話,也用俄語對他們說,今天這桌飯做得很好,請放心去吃,決不會影響下頓飯的。兩位王子頗為驚訝!張之洞吸鼻煙,希臘王子好奇,他用希臘語問俄太子:老頭兒吸的是什么東西?辜鴻銘不動聲色地示意張之洞將鼻煙壺遞給王子,讓他看看,兩位王子震驚萬分。臨別前,俄皇太子緊緊握住辜鴻銘的雙手,認為辜的確是中國人的驕傲,并送給他一塊金表。后來,俄皇太子一行到上海,逢人便講,張督手下有位杰出的語言天才,開始的那種傲慢之氣,一掃而光。
外交家的資格
駐日大使館參事王大楨曾對人說:“一個良好的外交官,須備五個條件,缺一不可。第一腦舌并存,第二情癡,第三老寡婦,第四老道僧人,第五貪官污吏。”聞者無不驚詫!
王大楨解釋說:
第一是腦舌并存。中國從前的外交家,有腦無舌,言語不通,與外國人交談,需譯員翻譯,諸多不便。現在的外交家,則多有舌無腦,雖滿口洋語,流利無比,但忘了自己是中國外交官。如能腦舌并有,當不致如此。
第二是老寡婦。老寡守業,吝嗇至極。外交官對祖國的土地主權,也應如此慳吝,決不能像公子少爺那樣,擺架子,充大方,將祖國的財產拋盡。
第三是情癡。外交官對祖國,應永遠熱愛。沒有對自己祖國的癡愛,不能當外交官。
第四是老道僧人。外交家應像老道僧人那樣有修養,一切利祿美女,不能動其心,駐國外的外交官,遇此種機會甚多,唯有修養者才能不被人收買。
第五是貪官污吏。外交官對于知識情報,應像貪官污吏那樣貪婪。這樣才能獲知己知彼之功。
真是奇談!
中國外交家不大會講中國話
民國時期,中國外交部長與國人交談時,竟然也要請人作翻譯,一時成為奇聞!他是陳友仁,一位不大會說中國話的中國外交家。
陳友仁,廣東人,1879年生于華僑家庭,幼年就學于英國,后在倫敦作過律師。由于他一直生活在國外,故而不會使用祖國語言。1912年,陳友仁33歲時回到祖國。他追隨孫中山,擔任過中山先生的英文秘書。1926年至1927年,先后任廣州國民政府和武漢國民政府外交部長。“九一八”事變后,一度出任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長。
陳友仁雖然不大會講中國話,但并未影響他的外交活動。由于他精通西方法典,因而在對外交往和處理外交糾紛中,能知己知彼,卓有見地,令外國人嘆服而不敢輕視。他還以堅定的反帝立場而著稱,被譽為“革命外交家”。
有意給希特勒難堪的中國大使
1935年,希特勒有次舉行盛大國宴,招待各國駐德使節。當時,中國駐德大使程天放亦應邀出席。宴會開始了,希特勒入主位就座,各國使節及夫人們按預先排好的座次,圍著凹字形大餐桌坐了下來。
彬彬有禮的外交官們都深知希特勒的脾氣,規規矩矩地坐在那里,兩眼望著主人,幾乎連大氣都不敢出。程天放大使的座位,恰好在主位不遠的地方。他好像司空見慣,毫不注意大廳里的氣氛。當別人還正襟危坐,等待主人發言的時候,他卻拿起餐桌上的餐巾,把刀、叉、羹匙擦拭一遍。這個與眾不同的動作,被希特勒看見,立刻嚴厲地叱令侍者:“為什么不洗凈擦干?立刻換一付!”
使者畢恭畢敬地為程大使換上一付锃瑩雪亮的餐具,并深深地鞠躬道歉。不想,程大使隨手又拿起餐巾擦了起來,動作極其自然,正如顧客走進小食店先擦拭食具一樣。在目空一切的大獨裁者面前,居然有人這樣隨便,希特勒氣得火冒三丈,從主位上蹦起來,粗魯地對著侍者大罵。
(責任編輯/楊劍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