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建業
1996年12月24日,俄羅斯發射了一顆載有兩只獼猴的衛星,該星還載有蝸牛、甲蟲等動物和一些植物,此次衛星要研究失重條件對分子、細胞、簡單生物,高級生物,以至將來對人類長期逗留太空的影響。這是1973年以來作此類試驗的第六對猴子。
早在50年代,原蘇聯就開始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只不過是用狗和兔子。
1957年,前蘇聯把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帕特尼克”1號發射入軌,這一重大科研成就曾震驚了人們,也震驚了美國科學家。其后于1957年11月4日晨又成功地發射了“斯帕特尼克”2號衛星,由于一只小狗參加了這次空間飛行,在全世界掀起軒然大波。
1957年,當有消息說一只小狗要搭載蘇聯的衛星進入太空時,新聞界曾為得到包括狗的名字在內的一些細節大傷腦筋。蘇聯塔斯社通過電臺透露該犬的名字,叫做“雷卡”。“雷卡”屬于獵狗之列,出生于俄羅斯北部的寒冷地區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狗的主人訓練他們捕捉象松鼠和小鳥那樣的小動物,除此之外,這種品種的狗是很友好的,易被馴養為家中寵物。“雷卡”之所以被選為未來的宇航員,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個子小,適于放在火箭頭部艙段狹小的空間內。
在挑選狗宇航員的過程中,許多狗參加了測試。一條名為“卷毛”的6公斤重的短毛狗被選中了,可它的名字不知怎么又被改為“雷卡”。另一條叫作“姆卡”的狗也參加了地面測試,但由于吃食不好而最終被淘汰。
按設計要求,“雷卡”居住的小艙可確保其生存一個多星期。為提供狗呼吸用的空氣,科學家們安裝了氧氣筒和氧氣再生器,用以清除小艙內多余的二氧化碳及水蒸氣,再把后兩者轉變成氧氣。艙內溫度可調,供食器以食物膠的形式向狗提供適量的食物與水。在即將升空的日子里,“雷卡”得到很好的飼養,由飼養員為它擦洗和梳理,在其皮上皮下分別放置電極,以監測狗的呼吸和心跳,這些信息將被從空中送回地球。一個橡膠袋被拴到狗的尾部以收集排泄物。所有這些措施可使“雷卡”保持安靜、平和。穿上專用宇航服之后,“雷卡”被放人一個狹窄、被裝填好的艙段中,小鏈子使小狗不能走得很遠,但卻可以坐下、站起、和躺下。裝有小狗的艙段被固定到火箭的頭部后,倒計時開始,火箭按計劃起飛。
一個俄羅斯科學家說,俄羅斯狗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學界的偉大朋友,通過他們,科學家獲得了大量知識。他們的血循環和呼吸系統與人類接近。在長期的試驗過程中,他們表現的很有耐性。被選擇的狗經歷初步的試驗之后,根據他們的特點被分為3組,第一組是性情溫和的狗;第二組是不安寧并易興奮的狗;第三組是懶惰或動作遲緩的狗。第一個為性情溫和的狗的學校建立,目的在于使其適應長期空間飛行。狗的呼吸、心跳及體溫每天被檢查,他們被照射X射線,經歷高空飛行試驗以便他們能熟悉飛行狀態。第一只狗都被訓練穿輕便的空間服、住入小的容器和不用專門的盤子吃食。狗也變得習慣于震動環境,并被帶到離心機上旋轉,以確定他們對加速度的反應。其間,一些其它的狗也在經歷空間發射的訓練,同時也在對其它小狗進行分類。
攜帶小狗升空的高空火箭發射實驗計劃分六次進行,第一階段工作在1951—1952年實施。采用德國V—2的改型火箭,被稱為R—1,它的回收艙配有降落傘系統和減速設備。當回收艙下降時,頭幾分鐘處于自由落體狀態,當它達到稀薄的空氣層時,減速器張開使它的下落速度減緩并保持穩定,然后降落傘打開。
9只選定的狗參加了這些短暫的高空地球物理試驗,其中二只狗參加過兩次試驗。飛行之后對狗進行了全面的體檢,證明他們都很好。多年來,俄羅斯科學家并未公布高空火箭飛行實驗詳情,即使現在也僅僅知道一些大概的情況。據說“雷卡”也參加了一次這種試驗。
第二階段高空火箭飛行試驗在1955—1956年間進行,使用了更先進的火箭,有12條狗參加了試驗,一些狗還參加了兩次。這時,為狗使用的特殊的壓力艙,包括大型圓型頭盔已被開發出來。這個由兩部分組成的艙可使兩條小狗各有住處,并備有電影攝影機,明亮的燈,鏡子,以便從不同的角度來拍攝。一個絕緣層使有隔斷的小艙保持舒適的溫度。在被系上安全帶后,這些狗被訓練得能安靜地站立4小時之久。
兩只名為“阿爾比娜”和“蘇干卡”的狗被選出來做地球物理飛行實驗。在1955年3月26日凌晨,火箭升空前3小時,兩只狗被牽到發射場,穿上狗飛行服并被送入火箭的艙。在燃料耗盡前火箭達到30公里高度,當它憑借慣性達到87公里的極限高度時,裝有“阿爾比娜”的右半艙被彈出,很快裝有“蘇干卡”的艙也從火箭頭部彈出,三秒鐘后“阿爾比娜”的降落傘系統展開,呼吸著它的宇航服內的氧氣的同時,這只狗慢慢地降落到地面。“蘇干卡”以自由落體形式下降,在地面上方4公里處,降落傘按計劃打開。“蘇干卡”落在離發射場20公里的地方,“阿爾比娜”降在更遠的60公里的地方。兩只狗不但完成了這次戲劇性的旅行。而且給科學家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令研究人員感到吃驚的是,在狗進行宇宙飛行時,它們表現得十分安靜,并沒有企圖逃出它們的座艙。重放的電影膠片顯示兩只小狗在短暫失重狀態下不斷地點頭,在進入正常狀態前,它們的血壓、心跳、和呼吸速率在開始時有一點升高。此外還繼續進行了另外一些試驗,實驗證明從容器中彈射出動物的方法很好,以至后來宇航員也采用這種方法彈出。
在這兩個階段的飛行中沒有一只狗死亡,實踐證明他們都能承受空間飛行。
當最后一階段彈道試驗正在進行期間,“雷卡”搭載在“斯帕特尼克”2號衛星上被發射入軌,起飛雖能按計劃進行,但其后出了問題,裝有“雷卡”的500公斤的上面級沒有能和火箭的主助推器圓滿分離。雖然衛星人了軌,但一些重要的絕熱層卻從載有“雷卡”的艙段上脫落了,使得溫度大幅度上升。返回的測試信號指出,小狗非常恐懼,但無論如何在發射和入軌的過程中還沒有產生致命的影響。雖然小狗通過進食器吃飯,但隨著容納它的狹窄艙段的溫度上升到攝氏40度,它變得越來越不安。根據監視返回地面信號的科學家們所說,“雷卡”開始大叫并焦燥地到處走動。盡管出現了這一問題,前蘇聯還是宣布,第一次載有活著的動物的衛星被成功發射入軌。“雷卡”成了世界名星,有些報紙稱他為歷史上最著名的狗。
其后,發自莫斯科的新聞是簡短的,但總是說,“雷卡”很平靜,使人相信一切很正常,它的環境是安全的。可以理解,因為小狗在飛行中的狀態以及可能在飛行中死亡的傳聞會使得全世界愛狗者憤怒。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更加清醒,前蘇聯根本沒打算將“雷卡”帶回地面,10天后蘇方說,雷卡的氧氣用完了,它昏迷了。事實是,“雷卡”在飛行的初期就死了,在難以忍受的高溫中痛苦地死去。
直到1993年,有關這只小狗的詳情才被進一步披露出來。
(責任編輯/韓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