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鴻啟
老年人從勞作崗位上退下來,便擁有了很多可以自行支配的時間,成了一位“時間富翁”。這種意義上的時間富有者,有人感到從未有過的悠閑和輕松,可也有人感到從未有過的疲勞和厭倦。反差如此之大,這里就有一個“善待悠閑”的問題。
悠閑,是—種生存狀態,生活中不能沒有悠閑。
正是由于生活中有了悠閑,人生中就多了一種優美,一種享受,一種希望。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悠閑的氛圍中,即使困難重重,也會保持生命活力,會使自己的思緒有個自由馳騁的空間,盡可以靜下來細心于自己樂于從事的活動,梳理自己的一切,享受悠閑中帶給你的愉悅。這樣,緊張而有節制的思維將使腦細胞老化減慢,并使那些無生氣的細胞運轉起來,促進機體在健康長壽的路上行進。
善待悠閑,就會生活在自己喜歡的環境里,淡泊寧靜,沒有狂性與妄想地活著,明白自己一生所求何在,不刻意追求活法的花哨和偽飾;善處悠閑,就能驅散自己心頭的迷霧,融化感情的積雪冰霜,看待生存本來的面目和目的,求得無恨無悔的悠然安適。
老年是人生的一個特殊季節,它有著自己特殊的風采和秀麗。而悠閑之于老人,恰恰是廣闊無比的天空,能容納每一片或濃或淡的云彩;是雄偉壯觀的高山,能容納每一塊或大或小的巖石;是浩瀚無垠的大海,能容納每朵或清或濁的浪花。生活既然給了老年悠閑的時光,你就應該把握,應該珍惜,在悠閑之中豐富人生暮年。
不過,日常的生活事實告訴我們:“忙”不難,“閑”最難。
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感受:當人多事少大家閑著無事可干,把時間消磨在看報,下棋,聊天,打毛衣上,開始也許覺得還是不錯的,時間一長,才感到比過去整天忙事業、干工作還要精疲力竭。這就是忙慣了閑不住的心理反應。
長時間養成的這一勞作習慣,退下來后是要經過一段心煩意亂的磨合才能找到適宜自己的悠閑之樂。我的鄰居退下來后,經過一年多的悠忽歲月,才找到了自己悠閑自樂的感覺。他每天的時間分配都是一定的,什么時間讀書、寫作、會友、散步等等都是固定的。現在,鄰里看到他在那條栽滿柳樹的林蔭小徑上散步時,就知道已是下午四點了。
消閑應不計得失,自尋其樂。比如釣魚,興趣在釣不在魚。釣了一天半晌,毫無所獲,照樣高高興興回家。即或是看朋友,跑了很遠的路,卻碰到朋友不在家,也不失望。因為走路也是消遣,而且一路之上所見所聞,總會比呆在家里要豐富得多,應該滿意了。
我們也看到這樣的情形:有的人退休后,衰老之快,令人吃驚,也有的人總感身體不適,似乎各種疾病紛紛襲來。為什么老年人退休后面臨這樣的困擾?原因有很多,且各不相同,但其中一個共性的原因,恐怕還是退休后不善于對待、處置悠閑的時間,意志松弛,情緒低落,突圍不出“風燭殘年”之感的包圍。
現代科學表明,積極的生活方式會刺激人體的適應機能,延緩大腦的退化和保持生命活力;消極的生活方式則會削弱機體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使中樞神經傳導受阻,體內各器官生理功能失常,出現衰老等不良狀態,從而加重疾病,甚至加速死亡。
還有些老人的消閑是不可取的。對本來是正當的愛好、娛樂失去分寸,無度地消遣,會給健康、情志帶來負值。比如搓麻將、打撲克,一上手就放不下,一連幾小時,甚或通宵達旦,常年如一,實在有害身心健康。難怪有人說,悠閑也是一個人修養程度的展現,這話恐不為過。
世上萬千種退休老人,自然有萬千種休閑法。各人的處境、個性、素質不同,休閑的門路自然不一,但各人都應當尋求符合自己實際的而又不違背康樂的原則。須知:悠閑是一種精神上的快適感,享受悠閑,需要熱愛人生,它與閑蕩、閑呆、閑懶不在一個層面上。只有自處超然,崇尚悠閑,好而不濫,頻而不亂,隨心盡興,率直坦誠,平心守心,保住一片滋長溫馨的憩園,才能真正體會到悠閑的那份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