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我們沒有時間。時間被我們踩在了早9晚5的匆忙而疲憊的腳步里,塞進了或薄或厚的薪水袋,夾進了厚重的教科書,扔進了摞滿情書碎片的廢紙簍。
我們說:生活就是生活,很實在的,我們沒有時間思考。
于是我們板起臉,露出一份冷漠,一份世故。面對無數困惑,我們甚至不愿傾吐。可畢竟我們年輕啊!
難道是我們失去了思考的能力,還是我們沒有追問的勇氣?父輩們們用固有的語調重復著他們的曾經,他們說:真羨慕你們。我們沉默。我們擁有什么呢?除了與父輩當年一樣的青春年少。的確,我們不曾經歷他們曾經的苦難,但為什么我們會異常艱難地咀嚼“生存”兩個字?一如當年他們咬緊牙關說:“活著。要堅強地活著。”
父輩們不明白,為什么衣食無憂的我們還要高唱《一無所有》?是我們較父輩承受了更多的重負,還是我們真的脆弱?
我們相信過愛情。那是在初戀的時候,因為那時我們相信純真和永恒。但“3元錢一支玫瑰,10元錢兩杯咖啡”,浪漫被金錢一分分地量化;工資、獎金、住房、學歷,情感被現實一天天淡化。當我們遠遠地望見那燈紅酒綠中一對對身影,我們空空的雙手捂住了干癟的口袋。
于是我們便開始懷疑,是擁有愛情便擁有一切,還是擁有一切才能擁有愛情?
也許會有一天,我們會那么玩世不恭地笑著,說出那曾經被我們當作青春的全部的兩個字:“愛情?”“戀人結婚了,新郎不是我。”那時,我們能不能笑著,含淚舉起祝福的酒杯?
有一串名字留在我們的記憶里,他們曾經用生命注釋了一個詞——高尚,有更多的名字跳進我們的眼睛,他們在標注一個新的名詞——成功。記憶深處有一個久遠的聲音:“做一個高尚的人!”身邊有無數嘈雜的叫喊:“做一個成功的人!”
為了成功,我們聽到、看到甚至學會了太多的傾軋、丑惡、爾虞我詐。“是不是應該做一個高尚的人?”“要現實一點,總不能用道德填飽肚子。面包有了,高尚也會回來。”就這樣,我們一次次地搪住了自己僅存的那一點良知的拷問。
難道“高尚”真的在今天已經失去了意義,就如同商人眼中的古董,只能把它的價值一半放進歷史,一半放進未來?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有無數的機遇,但不幸的是,我們必須為此作出無數次的選擇。
于是,我們無暇思索。我們蜂擁著學最熱門的技能,找最賺錢的職業,報考最時髦的學科,我們總是希望以最快最簡捷的手段實現我們的夢想。我們焦躁,我們不安,如同斗牛場上一頭狂奔的公牛,盡管一次次撲空,但我們還是一次次地撲向塵沙中那一團跳動的紅色。我們便放任自己無限制地透支熱誠與激情。但焦灼中,我們依舊兩手空空。
于是,疑問伴著汗水、淚水浸痛了我們的傷口:是什么在誘惑著我們,我們又在追求著什么?
因為年輕,我們必須面對生活,也必然會面對困惑,也許沒有人會給我們答案,我們便淡淡地說一句:“面對現實吧,思考又有什么意義呢?”可,難道接受生活,就意味著要閉鎖我們的精神家園,就意味著要清空自己的腦殼?
我們有欲望傾訴,因為我們年輕,因為我們年輕,面對困惑,我們無權,無權沉默!
請你回答:1.我們的機會是越來越多還是越來越少,為什么機遇總是與我擦肩而過?2.我們是否還能相信真情?3.成功是否注定意味著人性的傾軋?4.我們為什么感到浮躁?5.到底是什么在誘惑著我們?6.衣食無憂,為什么我們仍感到兩手空空?7.我們靠什么鼓起勇氣面對現實?8.我們的愛情是不是離不開經濟基礎的支持?9.你正在關注的是什么?
你對哪一個問題感興趣,或者你想訴說什么,請把你的文章寄來。來稿請寄:《我們的精神家園》編輯耿海亮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