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景春
什么是散步
散步既不同于走路,亦有異于跑步,它是一種悠然閑散的步態。步者行也,緩行日步,故散步又可謂行。唐代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說“食畢行步踟躕則長生。”(踟躕:欲行又止狀)意思是說飯后慢慢地走則長壽。清初養生家曹廷棟對散步更有一番形象的比喻,他說:“散步,且行且止,且止且行,如自云流水也。”《老老恒言》散步的速度比較緩慢,緩慢得像天上的白云,又如小溪中摒潺的流水。于是可知,散步是一種步子很慢而又漫不經心的走路形式。
散步的健身作用
現代醫學的觀點認為,散步是強心的法寶。步行時下肢肌肉收縮、伸展,不斷前移,增加了心臟的運動量,因此可鍛煉心臟的功能,從而改善血液的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散步時思想放松,對大腦皮層有很好的調節作用,可緩解神經的緊張,提高腦力勞動效率。所以,糖尿病、高血壓及神經衰弱和失眠者采用散步養生法,都可改善癥狀,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更為適宜。
散步的要點
散步雖是一種不拘形式的、閑散的、從容不迫的踱步,但要從散步中取得很好的健身作用,還要掌握其要點。
1、排除雜念,放松全身肌肉,并適當活動一下肢體,調勻呼吸,使之平靜而和緩,然后開始散步。
2、從容和緩,步履輕松,如閑庭信步。這時周身氣血可調達平和,獲得百脈流通的效果。
3、散步時宜眼視前方,挺起胸,兩臂大幅度擺動。這樣,可增進肩部和胸廓的活動,有利呼吸通暢。
4、地點宜選擇在園林、樹林、河道旁邊,這些地方空氣新鮮,含氧量充足。切忌在大馬路旁散步。有人提出在微雨中散步最為有益,原因亦是無塵埃的污染。
5、速度為每分鐘60~70步,這對年老體弱者最適宜。體健者可適當加快速度,但亦不能超過每分鐘100步,過此數便不是散步了。
6、散步的時間,早、中、晚及飯后、睡前都可。唯睡前散步后不可再看書或做其他工作,因睡前散步的目的在于促進睡眠。
散步的方法
1、普通散步法,即一般的漫步,用慢速行走,每次30~60分鐘,每日2~3次。
2、摩腹散步法,即一邊散步,一邊摩脘腹部。最宜于飯后散步。此法始創者是唐代大醫藥家孫思邈。他有首著名的養生歌,后人定名為<孫真人枕上歌》。其中就有“食飽行百步,常以手摩腹”一說。凡消化、吸收功能差者,飯后散步時可以用手掌在上腹部輕輕按摩,順時針、逆時針交替進行。
3、捶背散步法,即在散步時兩手握空拳,輕輕叩擊腰背部。此法能使腰背部肌肉放松,有利于腰背部的血液循環,消除疲勞。伏案工作者久坐之后,散散步、捶捶背,頓感輕松舒適。
4、倒行散步法,即用后退法散步。人們習慣向前行走,久之,肌肉形成了活動多與活動少的兩部分。倒行可使活動少的肌肉得到調節,使肌肉群的活動得到平衡。倒行時背伸直,膝蓋不彎曲。每次20~30分鐘。
對飯后走百步的評議
俗語稱“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飯后走百步,不進中藥鋪”。近來有人撰文提出:“飯后不宜走,活到九十九”,對飯后散步提出了異議。這使好養生者產生了疑慮,有無所適從之感。殊不知,這個問題應根據實際情況來分析,若脫離實際情況,就難以說清誰是誰非了。
健康人飯后百步走具有健身作用,特別有助于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祖國醫學認為,“胃氣以下行為順”。又說“脾主四肢”。故散步時緩緩行走,擺動四肢,可增強脾胃功能,并有利于血液循環。
飯后不宜散步者,確實也有。如有胃下垂者,飯后宜平躺,松開腰帶,按摩脘腹部。再有患肝病的人,飯后也不能走百步,應以休息為主(不是絕對臥床休息)。休息可以減輕肝臟負擔。加速肝功能的恢復。其他如身體虛弱者、嚴重貧血者,都不宜飯后散步。
太平盛世人長壽
戴逸如
養生圖話
圣人稟和氣,故年命得正數,氣和為治平,故太平之世多長壽人。
——[東漢]王充
古人喜歡用“圣人”這個詞,現在人不用了。據說圣人有天賦的祥和之氣,這一點從文獻資料上也能依稀查到。現代圣人——大約就是德高望重者吧,我們是可以明顯地看到他們確有祥和之氣的。學問、德行不到家的“半吊子”,常常是頤指氣使,傲得很。而真正的大家卻都是和藹、平易的,這樣的人最易長壽。冰心老人、巴金老人的長壽,便是最好的證明。
王充的觀點卻不止于此。他更深入地指出,天下太平了,世界上就會有祥和的氛圍,因此太平之世多長壽人。反之,天下大亂,世界的氛圍就不祥而躁動,使得人身之氣也不安而躁動,求長壽就難了。
和平與長壽是聯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