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經濟的內涵是什么
——與吳敬璉先生商榷
在《財經》雜志2月號上拜讀到吳敬璉先生的一篇文章——“泡沫經濟是怎樣形成的”,我產生了一些想法。
在大多數文章中,對于泡沫經濟的解釋,正如“泡沫經濟是怎樣形成的”一文所描述的那樣:1720年,英國南海公司和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利用證券市場的特性,哄抬股價,進行金融詐騙,導致股市暴跌,造成千百萬人破產。其情景就如同氣泡的吹漲和破滅,史稱“南海泡沫事件”和“密西西比泡沫事件”。“經濟泡沫”和“泡沫經濟”就此得名。
我個人認為,上述對泡沫經濟的解釋是有些問題的。泡沫經濟的實際范疇和蘊涵的經濟意義可能要比具體的、局部的市場泡沫大得多。泡沫經濟與社會信用的無限度擴張存在著密切關系。實際上,正是由于社會信用的擴張,為市場的各種投機行為提供了足夠的資金,才會最終形成泡沫經濟。而整體經濟的泡沫化正是個別市場泡沫形成的基礎,否則這些個別市場的投機資金從何而來呢?泡沫經濟一旦成為現實,那么可以想像,個別市場泡沫的引爆則是早晚的事了。顯然,并不是個別市場的泡沫和最終引爆,影響了整個經濟,進而形成了泡沫經濟;相反的是泡沫經濟本身決定了市場泡沫的必然出現。因此,泡沫經濟并不是一種簡單的、歷史現象的傳說,也不是個別市場出現泡沫化現象的引申和發揮。泡沫經濟是近代具有獨特和深刻經濟內涵的一種經濟現象,值得深入研究。
基于上述認識,我認為,泡沫經濟是可以量化分析的,而分析的基礎就是各國經濟環境中信用擴張(或者說是總負債)的程度以及貨幣表現。從日本的情況來看,為日本經濟泡沫化奠定基礎的,正是信用的無限度擴張。
至于中國,同樣也存在著泡沫經濟的情況。改革開放以來,常年累積下來的數額巨大的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壞賬,就應被視為信用擴張的一種情況。與日本的情況相比,中國的信用擴張可以認為是一種信用的負方向擴張,而日本則明顯的是社會信用的正方向擴張,兩者對社會經濟產生的效果是完全一樣的。
泡沫經濟研究的重要意義在于,必須承認各國經濟環境中或多或少地本來就存在泡沫成分,問題只是程度深淺不同而已。隨著近代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大量人為制造、形成的產品和服務,比如第三產業的發展、金融衍生品的交易等等。這些人為形成的產品,都存在著相對合理的貨幣需求和貨幣積淀。相對于實質經濟,這些應被認為是合理的泡沫成分。因此,泡沫經濟是近代各國經濟環境中的客觀現實,而不是特例。
北京陳功
吳敬璉答復
陳功先生指出“泡沫經濟是怎樣形成的”這篇短文的開頭部分沒有回答泡沫經濟的本質是什么、它是怎樣形成的等問題,這是正確的。因為他所引述的那些話本來就不是講泡沫經濟產生的原理,而只是說明“泡沫經濟”這一語匯的來源。
至于泡沫經濟發生的原理,是在文章的后頭加以說明的。簡單地說,泡沫經濟發生的必要條件是:(1)市場的不完全性。不完全市場不存在一個具有帕累托效率的均衡點。在不完全的市場上,價格時常會發生與實際價值的嚴重脫節。(2) 貨幣的過量供應。在過量貨幣供應支持下具有價格上漲預期的“多方”入市搶購,就會觸發價格的正反饋震蕩,形成泡沫經濟。
不過,“泡沫經濟是怎樣形成的”畢竟是一篇通俗短文。要深入地了解泡沫經濟的本質和產生原理,需要讀更多一些有關論著。研究泡沫經濟的理論和歷史的著作很多。我自己在1994年寫過一篇《何處尋求大智慧》(見同名書,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224-236頁),就介紹過一些可以作為入門書看的文論。
至于陳功先生提出的“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全社會的信用擴張失控”的論斷,我認為是有一定問題的。這是因為,信用擴張并不是貨幣供給的惟一形式。信用過度擴張固然能夠由于滿足了第(2)個條件而促成泡沫經濟,但是只要有大量貨幣流入上述具有正反饋特性的市場,即使沒有信用擴張也同樣可以造就泡沫經濟。例如,有歷史記載的第一個泡沫經濟──1636年荷蘭的“郁金香瘋狂”,就是在信用貨幣(紙幣)還沒有誕生、因而也談不上“信用無限度擴張”的情況下出現的。
吳敬璉
再談“褚時健現象”
在今年“兩會”上,《財經》雜志3月號“祭壇上的褚時健”一文引起了幾位與會者的興趣。
國務院體改辦主任劉仲藜說:“個人為國家作出成績不能作為向國家討價還價的資本。玉溪煙廠的成功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支持,我與國家煙草專賣局長曾經一同去云南,現場考察解決煙廠的問題,批給生產指標,對玉溪煙廠以很大支持。沒有國家的支持,或是國家支持別的煙廠,也就沒有褚時健了。”
談到國家公務員的收入問題,中國貿促會會長俞曉松明確地表示不贊同“高薪養廉”的思路。“我們是國家公務員,所以不能拿高薪。我們的收入不可能很高,也不應該很高。”
三九集團總裁趙新先說:“我個人對褚時健的看法是,第一要老老實實地拿錢,你該拿到的,你就拿,不應當拿的就不要拿。第二,老老實實地遵紀守法。這是褚時健事件給我們國有企業負責人的啟示。但是對整個社會來講,要研究研究分配保障問題。國有企業負責人特別是創造經濟效益的國企負責人,也有個下崗問題。到了一定年齡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成為普通老百姓,這就是下崗問題。這個下崗對本人經濟待遇和收入上的巨大影響,使企業負責人在精神上和社會地位上難以承受。”
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說:“褚時健的問題,稱作‘現象,表明相當多的企業家面臨這個問題。褚時健的紅塔山品牌對國家利稅貢獻確實驚人,有上千億元。他應該受到處理,我們這些搞企業的,也應該重視研究解決這個問題。”
北京 沈小雨
榮智健500萬美元的下落
貴刊今年第3期“祭壇上的褚時健”一文中,提到中信泰富的榮智健將一筆500萬美元的意外之財捐給了美國康乃爾大學。此處不確切。事實上,榮智健把這筆錢捐給了美國斯坦福大學,因為他的兒子從這所學校畢業。這筆錢被用于成立一個基金(名字我記不清楚了),專門用于資助中國學生在該校學習經濟學。每年有兩至三名中國學生有此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