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市崇文區的王先生已經退休多年。一次去銀行存款,他無意中發現在一面電子顯示屏前,一些人正專心致志地看著什么。出于好奇,他也湊過去瞧了瞧。一看原來是外匯牌價。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些人都是“炒匯”的。
經人指點,王先生明白了,所謂個人“炒匯”是一種外匯買賣業務,既有利于避免國家外匯流失,同時個人又可以從中獲益,銀行也可以有所贏利。
王先生開了竅,不久正式加入了“炒匯”者的隊伍。他手里有兒子從美國寄回來的一些美金,于是他動用這筆錢開始了他的投資活動。王先生解釋說,“炒匯”的道理很簡單,如同任何做買賣的原理,就是低價買進,高價賣出。
王先生最為驕人的戰績就是1998年下半年在美元兌日元的匯率發生巨大波動時,他判斷正確,抓住時機,果斷地在日元貶值時大量買進日元,結果賺了近7000元人民幣。王先生告訴記者,自從他加入“炒匯”的隊伍,開始更加關注國際形勢,諸如美國的財政政策、日美貿易爭端、美國同歐盟的關系等等,都要仔細研究研究。他現在訂閱了不少報刊,經常收聽、收看廣播電視上的新聞報道和新聞評析。
中國銀行北京市分行計劃資金處處長呂志毅介紹說,所謂“炒匯”在銀行稱為個人外匯買賣業務。國外很早就有專門的外匯交易市場,這一方面的業務發展較完善。中國原本沒有這項業務。到了1994年,中國銀行首先在國內開辦了個人外匯買賣業務;中國工商銀行、交通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也相繼補充了這項業務。據悉,招商銀行也將進行個人外匯買賣業務。
最初,中國銀行開辦此項業務時,每年只有2000多萬美元的交易額。而1998年交易額已經超過1億美元。呂處長向記者透露,去年9月,中國銀行的個人外匯買賣業務已經國家外匯管理局和中國銀行總行正式批準為合法業務。
開辦業務之初,中國銀行規定100美元以上才能開戶。但據介紹,目前已無硬性規定,而且金額沒有上限。居民只須在銀行個人外匯買賣業務窗口辦理一個個人活期儲蓄“一本通”即可開戶。“一本通”很方便,每次交易時,居民只要填一張交割單據交給業務員就行了,業務員會將成交后的幣種及其金額存入一本通。所有服務均不收取手續費。
目前銀行電子顯示屏所顯示的外匯牌價主要有8種外幣,即美元、日元、英鎊、德國馬克、法郎、澳元、加拿大元和港幣,這也是目前主要的交易幣種,占到個人外匯買賣交易額的九成以上。
目前,居民進行個人外匯買賣只能到銀行,還不能進行電話委托。中國銀行北京市分行分布在北京市各個角落的90多家支行及分理處都可以辦理這項業務,所采用的是先進的網絡技術。據呂處長介紹,中國銀行北京市分行計劃將來為交易金額較大者開設大戶室并予以一定的優惠,一系列的服務措施還在不斷完善之中。
專家指出,“炒匯”與“炒股”一樣是有風險的,切忌盲目跟風,也不要探聽所謂的小道消息。貨幣買賣自有特性,而人們對貨幣的了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要注意知識和資料的積累。此外,還要對國際政治經濟狀況有所了解,并關注國際經濟形勢的動態,作出自己的判斷。由于匯率變動幅度一般來說比較小,所以通過個人外匯買賣獲得盈利所需的本金是不小的,起碼需要大約5000美元至10000美元。
今年伊始,歐元正式啟動。據呂志毅處長介紹,歐元啟動對個人外匯買賣不會有什么實質性的影響。因為,歐元自1999年到2002年的三年間都不以流通貨幣的紙幣形式出現。屆時,銀行會提供給客戶人民幣兌歐元的匯率以及歐元兌美元的匯率(歐盟各國對歐元有各自的固定匯率)。居民一樣可以將手中的外幣兌換成歐元,不同的只是不能拿到現鈔,而買賣其他各國貨幣沒有任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