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是中國《證券法》正式實施的日子。如果法律不是花瓶,中國的證券市場從這個日子起應當開始發生質的變化。當然,無論真有變化還是一如往昔,只有過段時間才會有結論,不過歷史是不會疏忽的。
《證券法》去年底問世,市場曾驚嘆于其嚴厲的肅殺之氣,涌起陣陣寒潮。后來人們心理的沖擊漸次平復了,3月間又漸漸聽到一種很舒緩體貼的說法,稱法律真正的實施應當有個過程,不必從7月1日就開始。到了5月下旬市場“牛”起來之后,有種理解和推測就過分起來了,直直地說因為《證券法》是“利空”,而管理層想“利多”,所以縱使法律實施的日子到了,新法也只能是擺設,根本實施不了,也不會去實施。
對清醒的人來說,這想法聽著都有點怕,但市場上竟是信的人頗多。原因不去分析了,只想說這種邏輯實在荒謬。市場好不好本是投資者的事情,管理層的責任只是維護市場的公正性,而法律正是保證公正性最重要的武器。《證券法》從1992年開始起草,拖了六年才出臺,據說到了去年12月討論最后稿時,整個文件還是改了又改的“花臉”。這樣不惜工本、反反復復,圖的就是最終出臺的法律能夠最大限度地權衡各種考慮,從而具有最大限度的可操作性;法律出臺后確定有半年的準備期再行實施,也是考慮到了現實情況。如果到了現在還拿出不具備條件的種種借口推遲法律實施,那又何必當初六年磨一劍?
當然,一部新法的實施,在實踐中往往需要某種調整期,伴隨著我國新生的證券市場而誕生的《證券法》看來更是如此。從目前實際情況看,市場上的某些現行制度安排與法律要求有相當距離,真正達到要求,需要做大量具體安排;《證券法》在確定了市場監管的基本法律框架之后,也還需要一批配套細則方能有效實施。這里面牽涉到許多專業性很強的、艱苦細致的工作,需要假以時日才能完成。簡單地強調7月1日必須全面徹底地“新桃換舊符”,可能在技術上就有實際困難。
然而,第一,說實施《證券法》需要調整期,需要細則,并非其每一條、每一款目前都不可操作。事實上,《證券法》的一些重要條款,例如禁止內幕交易、操縱市場以及禁止挪用客戶保證金等等,都非常明白可行。中國證券市場已經走了九年,過去對此類行為的查處已經積累了大量經驗和共識,《證券法》更有了明確的懲罰性規定?!坝蟹ū匾溃`法必究,執法必嚴”。執法者理應自7月1日起依《證券法》行事,大大加強對那些猖獗的違法行為的查處懲治力度,以彰法律之威,扶正壓邪。市場對此應有共識,不可自我縱容,心存僥幸。
第二,法律所需的細則和配套措施當盡快出臺,調整步驟也應盡快安排。現在市場上普遍把所謂“調整期”想像得長之又長,把細則的出臺看成遙遙無期的事情,這種態度非常危險。據悉,法律實施的準備從今年1月來一直在加緊進行,而且有前香港證監會主席梁定邦為首的幾位海外專家進行咨詢指導。目前相關細則已成文稿,近兩三個月內就將出臺。我們寄望管理層在此問題上有更強烈的緊迫感和更高的透明度,拿出比較明確的時間表,這樣也有助于體現法律的嚴肅性。
其實,《證券法》的實施不僅是管理層的事情,也是整個市場上4000萬投資人自己的事情。管理層可以依法監管市場,投資人也有機會依法維護自己的利益。既然法律已經明確了那些公司董事、券商、會計師、評估師們的職與責,如果因為這些人未能盡責而使投資人蒙受損失,投資人完全可以依法起訴,追究其民事責任。這正是社會對法律的維護與對市場的監管。所以,在7月1日這個里程碑之后,我們不僅關注執法與守法的層面,也關注投資人的“護法行動”。中國證券市場在法制軌道上前行的歷史,最終將是由這方方面面匯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