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證券市場、期貨市場和不動產市場(房地產市場)的狂熱投機和泡沫經濟的問題。
由于金融市場本身的特點和早期市場的不成熟性,狂熱投機是很容易發生的。
1720年,英國的南海公司和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利用證券市場的這種特性,哄抬股價,進行金融詐騙,導致股市暴跌,造成千百萬人破產。其情景就如同氣泡的吹脹和破滅,所以史稱“南海泡沫事件”和“密西西比泡沫事件”。“經濟泡沫” (Economic Bubbles)和“泡沫經濟”(Bubble Economy)由此得名。
中國早期證券市場也一樣,在資本市場形成的初期就出現了過度投機的問題。在90年代初期,當宏觀經濟政策出現了偏差,一些人便憑借內幕信息或者憑借能夠進行違法違規操作而不受懲罰的特權,在股票市場、期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上興風作浪,進行豪賭,導致了狂熱投機和泡沫生成。
投機活動雖然在市場經濟中有它不可或缺的功能,因而決不能一概否定;但這并不等于說,任何投機活動都有利無弊,投機活動越多越好;像當時中國金融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那樣,狂熱投機使這些市場失去了它發現價格、實現資產優化重組的基本功能,就變成絕對有害的了。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國際金融市場發展的歷史經驗都說明了這一點。
1993年夏季以后,宏觀經濟當局在采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平息通貨膨脹的同時,對證券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上的過度投機和經濟泡沫也采取抑制的態度。然而每當金融資產的價格有所下降,例如股票的市盈率從一二百倍的天價下降到五六十倍的仍然很高的水平時,就有人出來大聲疾呼“股市低迷”,“股市是改革的產物,要救改革就要救股市”;期望政府出面救市,以便股市重顯狂熱投機時的“輝煌”。
雖然這種“投機有益論”、“泡沫有益論”的鼓吹并不真正符合大多數人特別是普通投資者(“一般股民”)的利益,但常常能夠迷惑一部分人,并且對部分官員產生影響。其實,對于過度投機和泡沫經濟是否對經濟發展有益,應當說是早有定論的。根據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推動生產發展的最主要因素,是分工的深化。在這種具有廣泛分工的社會化生產中,屬于不同社會分工的人們必須互相交換自已的活動,即完成各種交易;而交易是要付出成本的,為了減少不確定性和交易成本,人們作出了各種制度安排。但新設立制度本身往往又帶來新的不確定性,需要再建立更新的制度來加以克服。
例如,金融活動的擴展對物質生產部門的績效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但貨幣和金融業的出現,本身就內含著一種可能性,即貨幣系統脫離實質經濟的基本面而膨脹。當70年代末出現了衍生工具,金融交易就與實質經濟離得更遠,也產生了新的不確定性。金融部門以及整個“交易部門”以較之實質經濟高得多的速度擴張,并且和金融資產價格膨脹(asset inflation)交互作用形成泡沫,乃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它帶來整個金融體系的不穩定,并孕育著危機的發生。
“經濟泡沫”和“泡沫經濟”植根于金融市場作為不完全市場的特性。在這種市場的交易中,并不存在一個具有帕累托效率的均衡點,而是在某一區域內的任何一點都能達到供求均衡。在這種市場上,價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買者和賣者對于未來價格的預期。而且,這種預期有一種“自我維持”或“自我實現”的性質。這就是說,當一種商品(不論是實物商品還是金融商品)價格發生波動時,價格越是上漲,就有越多的人由于價格上漲的預期而入市搶購,而搶購又會使價格進一步上漲和預期增強。
因此,只要有足夠的人入市購買,在源源不斷的貨幣流入市場的支撐之下,很快就會出現市價飚升的“大牛市”。但是,經濟氣泡是不可能一直膨脹下去的。在過高的價位上,一旦市價止升回跌,很快又會出現下行的正反饋振蕩,導致市場崩潰(“崩盤”)。因此,在金融市場上很容易出現狂熱投機——市價飚升和隨之而來的市場崩潰現象。投機家也往往利用金融市場的這種特性損害“跟風”的小投資者,使自己大發橫財。
這樣,過度投機和泡沫破滅,或者“狂熱投機——恐慌拋售——市場崩潰”的金融戲劇不斷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