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預期引發華爾街股市加劇震蕩
FED從去年三度調降聯邦基金利率(從5.50%降到4.75%)轉向加息,這是美國27個月以來的首次,自然被視為美聯儲近兩年來寬松貨幣政策的一個轉折點。
分析家指出,美國前幾次的減息行動并非主要出于對美國經濟本身基本面的考慮,而是為阻止亞洲及俄羅斯金融危機的蔓延所迫;而此次加息則主要因為自身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
全球金融市場早在6月上旬便對升息作好準備,正如德意志銀行總裁包爾(Rolf Breuer)在國際貨幣會議年會期間所說: “FED的訊息已經很清楚了,大家都有了準備”。實際上,市場表現也體現出升息勢在必行,其中道—瓊斯指數在6月11日降至10490.5點,為今年4月份以來的低點。
格林斯潘在6月中旬表示,最好在問題惡化之前采取行動,FED的最終目標是使經濟達到最大的長期持續發展。市場對此的理解是,即使美聯儲在月底的貨幣政策會議中決定加息,其幅度也將是溫和的,從而消除了部分投資者對連續加息的擔心。道指隨即連升兩日至10855.6點,為6月的最高點。但對利率敏感的金融股如美國運通、摩根、美林表現反復。道—瓊斯指數在6月份升幅僅有2.42%,
分析家認為,對美國股市來說,FED為何決定升息比升息本身更為重要。若FED以和緩的方式告訴市場,加息的目的只是補回部分去年所調降的75個基點,而不是企圖捅破美國股市的泡沫,股市則會上揚。否則,市場可能將此次升息視為連續升息的前奏。
現在市場關注的是FED未來一年是否繼續升息逾0.75個百分點。匯豐(HSBC)證券策略分析師康布斯預期,未來一年FED聯邦基金利率可能調升100個基點。如果這種情況出現,目前處于高檔的美國股市,在利率調升后可能會引發賣壓;而美國股市大跌,會使海外投資人贖回美元,而無視美國利率較高的事實。
對香港來說,有人認為盡管港元采取盯住美元的聯系匯率制,但香港毋須跟隨美國加息。香港銀行公會在6月25日的每周例會中宣布維持存款利率在3.5%。 其最近一次減息是于4月30日宣布的調低存款利率25個基點。自1998年10月中以來,銀行公會已7次調減存款利率,每次減幅均為25個基點。
然而,該觀點因近日資金流出香港本地銀行體系而備受質疑,本地利率低迷可能是資金外流的原因,因美元相對變得有吸引力。而美國加息,將使情況惡化。因此,更大的可能是香港跟隨美國加息,否則資金外流持續,將對香港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股市牛氣沖天,亞洲經濟復蘇了嗎
6月亞州主要股市均見大幅上揚,除了中國滬深股市不斷創歷史新高外,印尼、韓國、新加坡股市也相繼創今年新高。大有牛市即將來臨,東方風水獨好之勢。
日本東京股市在6月29日創年內新高,日經指數該日收至17782.79點,月漲幅13.34%。新加坡股市6月走勢也很強勁,在連創五日紀錄新高后,海峽時報指數6月24日收至2213.34的歷史高點。印尼雅加達綜合股價指數6月29日收報680.56點,月漲幅43.37%。漢城股市綜合指數6月29日收報897.45點,月升幅27.13%。二者在6月全球股市漲幅排名中僅次于中國股市。此外,香港恒生指數29日收報13765.49點,月漲幅15.58%。泰國股市SET指數29日收報517.65點,月漲幅16.43%。吉隆坡股市6月漲幅在亞洲地區較為落后,但亦有12.22%的升幅,29日綜合股價指數收報829.72點,創20個月新高。
綜觀亞洲各地股市走勢,日本股市6月開始的強勁升勢,幾乎和中國滬深股市及其他主要亞洲市場的發動及達到高潮的時間同步。
日本股市開始火爆行情的引子是,日本經企廳在6月10日公布的日本首季國內生產總值(GDP)較前季實質增長1.9%,打破了15個月來下降的局面。東京股市聞聲一舉突破重要的17000點心理關卡。
正如日本經企廳次官鹽谷隆英所說,日本首季GDP數據證實日本經濟已止跌,但尚不能確定已觸底回升。東京三菱證券資深分析師認為,1至3月GDP大幅增長,部份是因為前一季下跌較深。且升幅大半是因為公共支出大幅增長所致。因此,還很難判斷這樣的增長率是否能持續下去。日本央行總裁速水優指出,雖然日本國內經濟不再惡化,但亦無明顯復蘇跡象,特別是因企業獲利不佳、就業情形不良,以及企業仍在進行重整等因素,使日本民間需求難以出現自發持續性復蘇。正因為此,日本央行自6月中旬以來連續四次干預日元匯率,因為強勢日元不利于日本的出口和日本經濟復蘇。
但是,市場人士對日本和整個亞洲地區的經濟復蘇前景表示樂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第一副執行長費雪說,處于亞洲危機中心的國家,如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的經濟已經接近谷底,有些領域甚至已經走出底部。韓國最新官方預測顯示,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增長4%-6%。
路透社6月對130位經濟學家的調查結果顯示,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香港的經濟已經觸底,現在又將逐季增長。其中韓國表現優于其他國家,因為韓國經濟更為發展完善和多元化,且擁有具有競爭力的產品,當其貨幣貶值后存貨暢銷,從而實現了巨額經常帳戶的順差和外匯儲備的增加,貨幣匯率也得以穩定。
馬來西亞則與韓國殊途而同歸,雖然其在去年9月拒絕了IMF的援助,實行聯系匯率制度和資本帳戶管制,但經濟也顯示出復蘇跡象,如4月份工業生產同比增長2.6%。 該國央行在6月下旬宣布,第一季度全國GDP同比下降1.3%,但全年將增長2%以上。
歐洲缺乏活力
相比之下,本月歐洲股市表現平平,6月29日,德國法蘭克福DAX指數收報5359.53點(月升幅5.74%), 英國倫敦FTSE-100指數收報6307.10點(月漲幅1.30%),法國股市CAC-40指數收報4503.83點(月漲幅4.38%)。
相對亞洲而言,歐洲經濟仍然缺乏活力,而且歐洲市場還更直接地面臨美國加息所造成的風險。但歐洲各地并非全無投資前景,高盛公司分析師威廉斯認為,歐洲股市盡管最近幾個月表現不佳,可能很快就會回升。JP摩根歐洲策略分析師哈里斯對德國股市看好。他認為,盡管歐洲經濟到目前為止表現遲緩,但德國很可能成為歐元區域經濟復蘇的龍頭。
重新分配全球投資組合
由于美國加息風險以及亞洲地區經濟復蘇跡象的顯現,全球基金經理人考慮重新分配其投資組合,這將對今后世界主要股市的走勢產生影響。
路透社6月24日公布的6月基金分布調查報告顯示,全球基金經理人逐漸增加對日本股市的投資比例。美國基金經理人4月把日本股市在其全球股市的投資比例從11%提升到12%,歐洲大陸基金經理人把比例從10.2%升至11.3%,英國基金則由10.8%增至10.9%。
相反,多數基金經理人調降歐元地區股票的持有比例。美國基金經理人將歐元區股票占全球投資比例調降至16%,4月為18%。 英國投資人也降至20.6%,5月為21.3%。歐洲投資人則由28.6%減少至27.1%,為連續第3個月調降比例。
這一結果不僅是對6月亞洲、歐洲和北美三大地區市場表現差異的較好解釋,同時也預示全球“牛市向東流”的格局短期內仍將持續。